汉语大全>职业教育论文>试论教师的“言德”(一)

试论教师的“言德”(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文章从教师的言语道德观念、教师言语道德的基本准则、教师言语道德修养和教师言语道德评价几个方面论述了教师“言德”的构成,以期初步探讨和构建一个教师言语道德体系,帮助教师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提高教师语言素质,进而帮助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言语道德;道德修养;教师语言素质

“言德”即是一个人的言语道德,教师的“言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言语行为当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行。教师言语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和塑造着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面貌。因此,教师的言语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伦理道德成为维系他们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伦理道德就成为人类必需的行为规范。一个人的行为要受社会道德的约束,言语也不例外,它也有与之相对应的道德准则,也就是说人要有“言德”。所谓“言德”就是指一个人的言语道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直以来,语言都是人类道德伦理关注的焦点,而言语行为作为社会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统摄于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规范。人类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其言行不只处于社会道德规范的监督和干预之下,还受到内化于意识深层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与其相对应的不同的言语行为规范,特别是言语道德规范。教师,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一类社会角色,其言语道德更为重要。教师所从事的劳动之所以被称为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职业劳动之一,就在于他的劳动对象是人类自身。教师所担负的是培养一批批社会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教师在其劳动中所表现出的道德品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面貌。而语言作为教师传道授业的首要工具,对学生的知识素养和道德认知水平更是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的言语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语言的道德属性
  教师的职业语言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的语言,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语言与一般社会成员的语言存在不同。教师在履行其教育教学职责时,他或她的现实话语角色就不再是普通人,他或她既不能像家庭中的任何一员一样随意说,也不能像社会上的其他成员一样任意讲,教师的语言必须讲究表达技巧,教师在使用自己的工作语言时不得不考虑语言的规范性和恰当性,而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由教师语言实施的主要客体――学生所决定的。如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运用违背了客观规律的约束,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再者,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对学生语言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据心理学的观察资料表明,教师语言中常出现的语义和修辞的错误,往往是他的学生语言贫乏和不正确的原因之一。这就说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对学生起着一种直接的内化作用。我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斯霞就曾表示:“教师的语言应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以教育学生,传授知识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因此,教师的言语道德要求教师必须时时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
  二、教师言语道德的基本准则
  言语道德是关于人类言语交际行为的道德,它存在于社会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言语交际行为或语用行为过程中,是人类言语交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言语道德是社会公众的言语行为管理或自律的一种重要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个人修养、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来维持。由于社会职能和交际对象的不同,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言语行为的期望和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师作为一种稳定的社会角色,自然也存在着与其相对应的言语道德准则。
  教师言语道德的核心是教师言语行为道德准则。言语道德是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言语道德准则确立的基本坐标与社会道德应该是一致的。对教师而言,教师的言语道德准则就应该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总的来说,教师的言语行为至少应遵循以下几条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一)教师的言语行为必须履行“传道授业”的职责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社会未来的一代,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将前人遗留、沉淀的精神财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适应现实社会、延续社会的发展。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阐释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言语行为必须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二)教师的语言应准确规范、条理明晰
  准确规范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准确地表述概念、规则、原则等教学内容,清晰地表达思想、感情、愿望等教育要求。同时,教师的发音要掌握音律,遣词造句要讲究语法,叙述事理逻辑,推断论证要前后一致。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完善地掌握规范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语言中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教育的支柱。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思想、信念和教诲进人儿童的心灵。”[1]此外,教师还应保证授课话语流畅自然、速度快慢适中,语言表达明白、简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从而确保学生能够良好地接收信息,正确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三)教师的语言应纯洁文明、健康道德
  教师所履行的是教育人的义务,这就要求教师语言本身要健康、文明、进步,禁绝粗俗、低级、反动,这是师德对教师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能产生极大影响。教师应在文明的语言中表现出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说话都要讲究文明礼貌,都要自爱自重,尊重别人,保持自己良好的风范形象。同时,教师在开口与学生讲话时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是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重任,要时时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人”。
  三、教师言语道德品质及修养
  教师的言语道德品质是教师道德品质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能体现教师其它道德品质的重要方面,它决定了教师的言语行为质量。如果一个教师具有较高的言语道德品质和修养,那么,其言语行为的质量和效率是不言而喻的。而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言语道德品质,以下几个方面的修养是必不可少的:
  (一)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
  所谓“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3],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好的言语的基础。对教师而言,良好的道德修养是良好的教师口才修养的灵魂。教师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公德修养,二是职业道德修养。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全体公民所公认的、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毫无疑问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修养。从古到今,言传身教始终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两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师的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是“无声的教员”,是师德的重要特征。如果教师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无法遵守,那么他如何能给学生做好表率?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又如何能够具有说服力?因此,遵守社会公德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