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浅论构筑面向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一)

浅论构筑面向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非义务工作;有偿服务;系统规划
  论文摘要:构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必须基于对市场有清醒的认识。加大就业工作的力度是加强高校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就业工作的部门是学生就业指导之家,用人单位求才的场所,高校了解社会需求的窗口。根据两类性质不同的就业指导,应分别采取无偿和有偿的方式开展工作。同时还应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也逐步纳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功能上,不但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包括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有这样,高等院校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概念。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多次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在学校。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构筑面向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
  一、必须认真区分面向市场与面向政府这两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不同点,才能明确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地位和职能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校主要面向政府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体现出被动性的特点,其主要的工作着力于按国家确定的分配计划做好毕业生思想工作。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的配置是整个计划经济中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直接面向市场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由于就业市场的多变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挑战性,这就要求高校及毕业生必须主动适应市场要求,采取更为积极和灵活的态度,依托就业市场。同时,必须说明的是,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树立主动适应的观念,这一观念的建立不能仅仅理解为形势迫使我们采取新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解高校毕业生指导工作必须从三个层面上加以认识。
  首先,从高等学校的职能上看,我们以往理解的培养人才是不全面的,按市场经济理论,人才的价值是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的,只有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才。由于以往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接触社会,其适应能力有明显缺陷,高校师生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利于转变办学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其次,从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角度来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反映毕业生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发达高校竞争十分激烈的美国,就业指导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更高,在高校排名的竞争中,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十分重要的指标,特别是在面向市场的商学院排名中更是如此。在国内,民办院校比公办院校更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只达到l0%一20%,有的省区和学校甚至低于10%,然而通过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某些民办高校在众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民办高校。这说明必须打破两个观念:
  第一,大学生就业工作,特别是就业推荐工作是被动的,只能依市场需求,无为而治。
  第二,大学生就业工作在高校的众多工作中属于次要工作。
  最后,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重要体现。“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到高校中,广大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客体,是高校服务的对象。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般来说,工作化初期,就业需求有限,而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就业压力必然就大,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1998年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约为78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8%。经过三年的扩招,2001年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1300万左右,净增520万,增长66.7%。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3%。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我国教育史上是没有过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的同时,也使我国高等院校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不能妥善安置毕业生就业,不但将难以巩固我国高校扩招的成果,而且将危及我国的社会稳定。

  二、必须基于学生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思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及工作内容,才能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
  有的同志认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指导和咨询。这种着力于指导的观念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包括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政策的指导、就业信息筛选的指导、就业心理的调试、求职技巧的训练;咨询包括具体就业过程中的管理,就业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发布、毕业生推荐表的填写、就业协议书的审核,做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桥梁等具体事务性的工作。这种观点把就业工作限定为指导和咨询。
  有的同志则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内容:1、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2、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和求职技巧;3、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4、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各地的就业政策。
  还有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功能分为指导和服务。
  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学生就业指导之家、用人单位求才的场所,高校了解社会需求的窗口。
  关于学生就业指导之家的内容,除了包括前述就业指导内容以外,笔者认为不能仅仅从就业指导中心本身能从事的工作来理解就业指导的范围,还必须注意到就业指导部门对高校其他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存在着共同促进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不仅指各系的政治辅导员秘书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义务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指导工作,而且通过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使学生对职业道德、从业人员守则、择业观、就业岗位预测等有更为清晰的把握。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必须成为用人单位求才的场所,这不但是对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要求,也是反映用人单位的心愿。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而人才的竞争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人才资源已成为企业及其他组织的最为重要的资源,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因此,满足用人单位寻求最合适的人才的愿望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许多现象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不甚发达,人口众多的大国,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是将长期存在的。而事实表明,大学生求职难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对珠江三角洲二百多家各种类型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求人难,不但是高级人才,也包括中低级人才,其难度不亚于大学生求职难,原因何在?其一,对人才的了解的途径不畅,用人单位往往只能凭借一纸求职信或推荐表,至多通过面试了解学生,难以对大学生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包括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把握程度、品行等。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用人单位对解雇员工一直是非常小心的,从感情上不愿意频繁解雇员工。其二,市场经济初期,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违约现象严重困扰着用人单位,用人计划往往因毕业生的违约而搁浅,大学毕业生的诚信已经遭到怀疑。在这种供求错位的大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积极工作,一方面向社会用人单位主动推介,树立营销理念,开展有效的营销策略推介学生,同时,树立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正性、权威性;在积极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也要维护用人单位的正当权益,帮助用人单位寻找合适人才,服务于用人单位,才能扩大高校就业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才能成为高校面向社会的一扇窗口,是高校的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