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风雨历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其自身不断的努力下,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办学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所欠缺。辅导员队伍在民办高校的稳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状况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规模也急剧扩大,不仅给大学日常教学管理带来困难,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知识单一,能力欠佳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必须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将理论合理地融入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中,及时为学生解疑释惑。然而,目前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就整体而言,并不理想。一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较弱;二是理论素养有待提高。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对辅导员理论培训不力以及辅导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辅导员对于师生中存在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难以站在理论高度予以释疑解难。
(二)待遇较低
辅导员除了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外,还要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许多辅导员工作时间的投入,实际上是大大超出学校规定的,但收入待遇一般。做学生工作,每天要与很多学生联系,为了工作,经常是拿出自己的工资投入到工作中。与专业课老师相比,同样是教师,两者差距甚远。
(三)年龄结构不合理
由于办学时间都不长,不少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年龄分布呈现出“哑铃”状--“两头大、中间小”即5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辅导员人数占绝大多数,而30-50岁之间的人数较少。一方面,年龄较大的辅导员与青年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仅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年龄过轻的辅导员队伍社会阅历相对不足,社会知识、工作经验等各方面积累不够,对学生中的许多问题不能给予很好的指导。
(四)缺乏热情,队伍不稳。
在民办高校现有辅导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实的思想基础。服从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的少。由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竞争机制的引入,许多辅导员担心从事辅导员工作会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后顾之忧重。于是有转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报考研究生走“曲线转行”道路的,并直接导致一些优秀本科生不愿留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更是没人愿意从事此项工作。
二、解决方法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此,辅导员在平时对学生的管理中也时刻都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强调以学生干部为主来带领全体同学共同进步。探讨解决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要从辅导员及学生两方面来考虑。
(一)进一步加强培训。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提升自我素质、理论水平的环境和氛围。建议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加强对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创造机会提高辅导员学历层次,提高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