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要求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根据学习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注重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实施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模式,扶持各项体育协会的开展,把阳光体育落到实处。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健康水平;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黑龙江省平均及格率为75%,我校学生的及格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男生肥胖率由去年的24.25%提高到28.29%,女生在形体比例上控制较好,但在力量和爆发力测试方面不及格率达到29.30%在对东北农业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9.59%的同学在体育课外没有参加任何体育运动,28.5%的同学认为在体育课上运动量明显不够,有85.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锻炼,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学习的压力、没有较好的场地和专业指导,以及个人缺乏主动锻炼意识等方面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外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没有建立起运动兴趣是阻碍运动的主要方面,这和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以及课堂结构设计陈旧有关。在对大三年级的测试中发现,大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一二年级下降很快,这和他们没有体育课,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有关。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2.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