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浅谈大学毕业生待业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一)

浅谈大学毕业生待业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待业;就业价值观

  论文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是影响其就业的最根本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待业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会带来许多其他社会问题,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尤其要求大学毕业生主动积极地树立起适应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就业价值观。

  大学毕业生待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尚未正式签约,无稳定工作和收入保障的状况。大学毕业生待业问题,是近几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尽管各个方面都为大学生就业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从2001~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还有三成不能顺利找到工作。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逐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按照三成不能顺利找到工作来推算,将有一百多万毕业生要待业。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待业人数还将呈增长的势头。
  大学毕业生待业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且愈演愈烈?对此不少学者、专家都进行了探讨,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高校扩招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有人认为是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非常欠缺,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需求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有人认为是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有人认为是中国人才过剩了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有人认为是经济周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有人认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无道理。大学生就业失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加以探讨。不过,笔者以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才是影响其就业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1.从供需层面看,鉴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依然处在“求大于供”阶段。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消息,截至2005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2l%,而美国早已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尽管我国高校在校生数已经有2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学龄人口基数庞大,毛入学率仍排在全世界70多位的落后地位。b2000年,我国就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5%,而加拿大为50%,日本为47%,韩国为40%,美国为39%,印度为8%,巴西为7%,印尼为6%。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术工人的3.5%,而发达国家占35%。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12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从现实需求来看,我国大学生入学率达到25%~30%也不算高,否则就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将是我国“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这需要有比较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大学生理应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生力军和推动力。
  可见,虽然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待业现象比较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总量已经过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饱和或供大于求。就全国而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大学毕业生仍然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广大基层、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需要大批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建功立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待业,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是他们的就业价值观的问题。
  2.从整个社会范围岗位竞争层面看,尽管我国的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但大学毕业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我国失业人口主要来自下岗工人、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个劳动力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会有不利的影响。但从我国失业人口的构成看,失业总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不应该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大学生,大学毕业生掌握着较高的学识和技能,也具有一定的求职技巧,是整个劳动力市场上最活跃、最具有竞争力的部分。按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计算,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有700万到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是3004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也是有较大的就业空间的,他们不可能连个工作岗位都找不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失败,完全是大学生自己的选择,是大学生自己的就业价值观的问题。
  3.从大学毕业生群体内部就业竞争来看,大学毕业生要找到工作并不难,但要找到他们心目中的“好工作”倒是比较难的。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使具有高学历求职者的人数迅速地增长;另一方面,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大学生追求的“好工作”的标准相当接近或者说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十分趋同,这就必然加剧大学生之间的岗位竞争,必然有大学生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因为大学毕业生所追求的“好工作”的数量是相对有限的。而且在竞争中失利的大学生又往往不愿从实际出发,调整自己的预期岗位目标,他们就只好待业了。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还有那么大的空间的情况下出现的这种待业现象,看起来是由于竞争的缘故,而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问题。

  我们不能说有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大学生的待业问题就解决了。就算经过各方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了100%的就业岗位,也无法保证大学毕业生100%的就业,因为这还要看大学生自己对岗位中不中意,选不选择,即要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二、大学毕业生待业的不利影响
  1.大学毕业生待业现象的出现和加剧,会打击人们对于教育投资的信心,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从而影响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我们来说,这将是关系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竞争和较量。因此,我们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把它们作为重大的国家整体战略。要实施和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发展高等教育。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蓬勃发展。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我国人们个人教育投资积极性的高涨。这种积极性来自于他们的教育投资理念,他们认为为孩子的学业投下资金,是一种很值得的投资,等孩子上了大学自然会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能为孩子自己和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可以改变命运,改变家境。他们不惜省吃俭用、借钱、贷款,也要供孩子上大学。这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没错,在国家“包分配”的教育制度下,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失业这一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为国家都给通通安排好就业了,而且教育程度越高,所分配的工作越理想。所以,人们要尽可能的获得高等教育。可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实现了市场化,实行了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的待业现象也就自然出现了,“皇帝的女儿也愁嫁”了。这种过去人们连想都不可能去想的事情的发生,教育投资的这种不保险性,必然会打击人们对于教育投资的信心,挫伤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对人们的教育投资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一些低收入者家庭会不堪一击,望而却步,很有可能会因此不得不放弃子女求学的机会和追求。这势必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进。
  2.大学毕业生待业现象的出现和加剧,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要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缩小地区、城乡的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而这些地区最缺的就是像大学毕业生这样的人才。因此,一批批的大学生奔赴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是这些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的小康社会的关键和希望。而现如今不管是什么原因所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量的就业失败的大学毕业生滞留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里。一边是人才匮乏,对大学生的需求迫切;一边是人才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种局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