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自尊水平抑郁状态 状态焦虑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文理科别差异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抑郁形容词核对表、状态焦虑问卷对216名大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总体上,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焦虑水平显著低于男大学生;理科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文科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三者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两两相关。结论 大学生的自尊、抑郁和焦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差异和文理科别差异以及三者间的密切关系。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self-esteem level; depression state; state anxie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s and between arts and science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esteem level, depression state and state anxiety of undergraduates. Methods 216 undergraduates pleted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Rosenberg(1965) Self-Esteem Scale, Depression Adjectives Check List, and State Anxiety Inventory. Results Overall,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of female ungraduates was higher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males, but their anxiety was less obviously than that of males; state anxiety in science was higher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arts; there were sigi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between every two factors among self-esteem,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s and between arts and science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undergradutes’ level of self-esteem, depression and anxiety.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国际自尊心理协会执行理事长布兰登(Branden,2000,2001)认为,自尊是把自己体验为有能力应付基本的生活挑战和应付值得幸福的基本挑战的倾向性,甚至认为“自尊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觉,位于生命的中心。” [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自尊与心理健康(尤其是情绪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所得结果基本一致,比如,自尊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呈高度负相关[2-4]。但这些研究对抑郁、焦虑等情绪的考察多以特质情绪为指标,测量的是特质性的抑郁和焦虑。众所周知,特质情绪相对稳定,是由变化性较强的状态情绪(或情绪状态)长期积累或过于严重时量变导致质变的结果。那么,自尊水平和状态性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此外,关于自尊与这些不良情绪状态的特点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拟以抑郁、焦虑状态量表为测量工具探讨自尊水平与状态性抑郁、焦虑的特点及其关系,以期补充有关自尊与情绪健康关系的研究资料并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心理学参考。
对象和方法
被试 2005年初来自东北师范大学13个学院的大二学生共216人参加了本研究(文科116人,理科100人),其平均年龄21岁。其中两人未填写性别,其余被试男女各半。
工具 1. 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SES)中文版。共10道题目,要求被试在“完全符合”到“很不符合”四个等级上评价自己。量表总分是10―40分,分数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其分半信度为0.78 ,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
2. Lubin(1965)抑郁形容词核对表(DACL)F分量表。该量表用于测量一过性抑郁心情,包含34个词条,其中22个词 指向抑郁12个词指向非抑郁,被试每圈出一个指向抑郁的词或否认一个指向非抑郁的词均得1分,评分越高说明抑郁状态越重。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分半信度为0.82。
3.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焦虑问卷 (S-AI)。要求被试在“完全没有”到“非常明显”四等级上评价自己。总分在20―80之间,分数越高,表明状态焦虑越严重。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分半信度为0.90。
集体施测。回答不受时间限制,但要求“尽可能快地”完成。回答完毕后即回收问卷。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对自尊水平、抑郁与焦虑状态的特点进行差异检验及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自尊、抑郁与焦虑的性别差异
表1 男女大学生的自尊、抑郁与焦虑(平均数与标准差)
性别
自尊
抑郁
焦虑
男
31.58(4.22)
10.28(4.80)
45.06(10.55)
女
32.77(3.31)
9.28(4.62)
37.58(9.04)
t
-2.29*
1.56
5.45***
注释:* p<0.05, ** p<0.01, *** p<0.001, 下同。
对男女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的总体性别差异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见表1),除抑郁状态外,自尊和焦虑的性别差异均达统计学显著性(P<0.05, P<0.001)说明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而状态焦虑水平明显低于男大学生。
2.自尊、抑郁和焦虑的科别差异
表2 文科系与理科系大学生的自尊、抑郁与焦虑(平均数与标准差)
科别
自尊
抑郁
焦虑
文科
32.05(3.77)
9.72(4.67)
38.79(9.35)
理科
32.39(3.94)
9.85(4.77)
44.45(10.93)
t
-0.644
-0.209
-3.970***
由表2可见,文理科大学生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具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理科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文科。其余变量的科别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P>0.05)。
3.性别与科别对自尊、抑郁和焦虑的影响
以年龄为协变量,以性别和科别为自变量,以自尊、抑郁和焦虑为因变量进行多变量协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发现,总体上,性别和科别的主效应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分别是F=4.316, P<0.01; F=4.022, P<0.01;其余效应未达统计学显著性,所有P>0.05。具体而言,在自尊水平上,性别主效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4.661,p<0.05;科别主效应、年龄主效应及双向交互作用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所有P>0.05;在抑郁状态水平上,年龄主效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5.544, P<0.05,其余效应未达统计学显著性,P>0.05;在焦虑水平上,年龄、性别与科别的主效应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分别是F=4.073, P<0.05; F=11.380, P<0.01; F=4.582, P<0.05;双向交互作用未达统计学显著性,P>0.05。该结果与上述基本分析一致,说明性别、科别以及年龄对这自尊、抑郁和焦虑分别具有不同的影响,但不存在显著的双向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