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探索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无论从大学生本身还是从高校党组织的长远发展乃至国家的兴旺发达等方面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党组织作为培养人才,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如果所培养的人才,社会责任感基础薄弱,不能或者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影响社会主义的建设,还有可能颠覆民族、国家的命运。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为了准确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0个院系,其中1家高职和9家本科院系,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00份,年级为大一到大四,其中共青团员355名,党员55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现状。
从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很多问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表现如下。
1.在责任观念上,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在一部分大学生头脑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责不起来――无法负责”;“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没用――负责任没用”;“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负责任是吃亏”。这些都是对责任感的肢解和歪曲。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重点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2.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许多大学生仅仅考虑个人理想的实现,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个人生活,他们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很少。调查显示,对“你入党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只有50%的人选择“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48%的人选择“实现自身利益”,而2%的人选择“为了个人荣耀”。
3.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
相当一部分学生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学生在选择择业方向时,有24%的学生选择到党政机关,有24%的学生选择在高校或科研单位工作,有15%的学生选择到三资企业或国外工作,而只有10%的学生希望自己到西部工作。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的较少。
二、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党组织只有发挥自身优势,从积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入手,才能发挥出高校党组织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导作用。
1.舆论引导
一种积极的代表历史潮流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舆论是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必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推动社会生活的积极变化。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可以联合校园中的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影、电视、戏剧、文学、网络等现代社会舆工具,创造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社会舆论。积极的利用社会舆论巩固大学生已有的责任行为,使这种行为逐步强化为行为习惯,这样,基层党组织通过创造强大的优良社会舆论来有效引导大学生的责任认识与责任行为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学生自觉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