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五大转变(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笔者基于对就业形势的思考,提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五大转变,即就业指导工作性质的转变:从管理教育到服务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的拓宽:从零散指导到全面组织;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的完善:从唯一部门到完整系统,就业指导工作渠道的延伸:从人一人模式到人一机、人一人相结合的模式;就业指导理念的更新:从社会安置到鼓励创业。试图通过以上方面的转变,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999年,高校扩招的政策另无数萃萃学子感到兴奋和感激,大学经历不仅仅属于精英们,它向更多的进步青年敞开大门。2003年,往日激动无比的学生不再兴奋,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压力,他们迷茫,他们犹豫,他们无奈。于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央电视台《就业》栏目的浮出,人事部就业政策的出台,人才市场招聘活动的启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配合……,一系列的活动围绕“就业”这一热点而展开。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是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行政部门,其工作思路的转变与创新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状况。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围绕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在激烈竞争中寻找生存的缝隙。
1.就业指导工作性质的转变;从管理教育到服务指导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人才资源大大增加。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量也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人力资源逐渐由“卖方市场”过度到了“买方市场”。以往计划经济下以教育管理为模式的就业指导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就业指导形势。特别是师范类学校,在习惯了包分配制度后如何接受市场的双向选择,这需要在思想上进行及时的调整。传统的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往往是从属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业指导部门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就业进行管理和教育,保证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知晓和对就业程序的了解,要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建立规范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不仅要提供共性的服务功能,即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现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更要提供一定的个性服务,如个别辅导、个别咨询等,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一切为了毕业生、为了一切毕业生、为了毕业生的一切”的工作宗旨。只有站在服务的理念下工作,才能把就业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的拓宽:从零散指导到全面组织
就业指导工作性质转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的拓宽。就现状来看,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传统的、零散的讲座和咨询已显得过于单薄。必须全面组织就业指导的内容,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完整体系。从纵向来说,学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形成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有层次的就业指导内容。低年级主要开设理论性课程以及往年的就业情况分析,加强学生的职业认识,使他们有初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目标,开展职业设计的“提前介人”,中年级主要开设就业心理方面课程,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职业定位以及部分的就业技巧;高年级主要讲解当前最新的就业政策,并结合实习进行一定的就业锻炼和模拟招聘,让学生完全进入状态。从横向来说,要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除了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外,还要通过讲座、个别咨询、职业设计等方式和手段来拓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使学生获得由意识到知识到能力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3,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的完善:从唯一部门到完整系统
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外部硬件保证。、就业指导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但唯一的部门设置并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学校必须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总体协调与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用人单位网络;代表学校参加就业工作会议、参与就业政策的部署,总体设计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向各院系部署就业工作计划,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等。第二层次,院系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把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相联系,建立稳定的用人单位网,开设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技巧等指导,召集各班负责人讨论就业动态、负责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第三层次,专业辅导人员。专业辅导人员由具备一定心理学、咨询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教授担任,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每个专业配备一个专业辅导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帮助。在就业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的基础上,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会更加地广泛,工作的内容会更加地细致入微。因此,目前来说,形成完整而又稳定的就业机构可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