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的主体(一)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的主体(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本文总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的实践,提出了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的主体。分析了教师实现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思路:发扬三个负责的精神、坚持三个立足点、提高三种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与社会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营造一种创新的机制、创新的氛围,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主体

我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至今已经40多个年头了。对于这项事业我怀有深厚的感情,深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性和艰难性,对全国两万多名教师在这条战线上肩负的责任和辛勤的劳动,深有体会。
目前各高校正处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关键时刻。中宣部、教育部已对新课程的实施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即将开始实施。现在的迫切任务是,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这个方案,努力把它落到实处。这方面大量的工作还在做,比如,教材的编写,中央高度重视,各位首席专家及教材编写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部好的教材必将对新课程设置方案的推行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没有疑问的。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我对落实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的看法。就拿教材来说,即将推出的四部新的教材,有很强的权威性,但我认为要被学生认同却还要经过很多的环节。
因为今天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学生,他们对时代,对我们的国家,对当前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多有他自己的见解。他不会轻易地接受我们认为是非常正确的真理和观点。所以,我认为,如何把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理论思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内化为他们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以及面对的各种人生问题的能力,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我们教学一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认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要取得预期的效果,还要依靠教学一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这是几十年我在一线教学工作中的深刻体会。我认为教师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一线教师的创新,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至少是很不完全的。李萍同志上午说,教材编好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对这一提法,是不是那么准确可以研究,但有一个基本精神我赞同,就是把教材中认为编写得很好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这就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责任。今天仅想就这个问题,结合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年来的探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中,教师究竟肩负着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实现这种责任,我把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概括为三个“三”。即我们要发扬三个负责的精神、坚持三个立足点、提高三种能力,这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关键,具体来说:

一、发扬三个负责的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到今天,已经历了20多年的历程,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为了提高课程的有效性,我们始终坚持了三个负责的精神。
第一、对学生负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青年学生能够对21世纪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都要对培养学生负责。
第二、对学术负责
对学术负责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怎么样看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一门科学。对学术负责,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我们要负责。再有一个,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规律我们要负责。也就是说,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在探索教学内容、体系、方法改革的时候,都要重视对学术负责。
第三、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
我认为,近20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每一次改革绝不仅仅是课程名称、或学分设置的简单的技术上的调整。可以说,这三次改革,都是服从时代的变化,服从于时代对我们的国家提出的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对这个事业负责,就是我们的每一步改革都要适应这样一个大环境的变化,使人才培养符合于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坚持三个立足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哪一门课,都要坚持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学情。具体一点说就是要立足于当代世界、当代中国以及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第一、立足于当代世界
时代在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与碰撞正在深刻的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与时代的脉搏同跳动,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
第二、立足于当代中国
中国在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模式多样化、收入分配方式多样化、社会结构多层次、文化多样化,这一切,导致价值取向多样化。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空前大变革的时代,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中国已进入这样一个新的历史发挥展阶段,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直面现实,应对这些问题。
第三、立足于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不仅和50、60年代不一样,甚至跟80、90年代也不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初的青年。今天的世界、今天的中国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放眼看世界,看中国,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很难取得它的有效性。

近20年来,如果说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我想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在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总方针指导下,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体系方法的改革都始终坚持了三个负责的精神、坚持了三个立足点。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根据变化了的时代、变化了的学生思想实际我校《中共党史》教研室提出了将《中共党史》改为《中国革命史》,并进行了实践的探索。这次改革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获得了很好的效果。1986年《中国革命革命史》首批进入清华大学一类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很不容易的。后来中央决定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中国革命史》,取代了《中共党史》的公共政治理论课设置。“98”方案提出要把《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他们又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不要抛弃“中国革命史”课多年改革的成果,应把“中国革命史”与“毛泽东思想概论”统一起来,不是从完全的史走向完全的论,而是从以史为主,过渡到以论为主,使论寓于史,史融于论。因为离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来讲毛泽东思想,势必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如果从具体的、生动的历史时空环境中,画龙点睛地凸现毛泽东思想的论断和结构体系,其亲切感和可理解性大大增强。按照这条思路他们编写出了30万字的校内教学用书《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课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改革的思路既体现了对中央的负责,也体现了对学术的负责和对学生的负责。
我校还有很多的改革包括80年代末直到“98方案”提出前近十年时间,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改为《当代资本主义》其原因是,20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学生对资本主义的许多困惑都在当代,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资本主义(因为只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才能正确认识我们正在实践并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我们将重点调整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研究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A、B、C,并将其与资本主义的当代现实密切结合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并以此为思路编写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校内教学用书(此书曾获得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专着二等奖)。由于我们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不回避矛盾,课程突出了时代感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掌握了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方法,课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比如,研究性教学理念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能不能搞“研究型”?这是我们多年来在实践中坚持三个负责的精神、坚持三个立足点,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理念上的一种提升。
今天我们的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是在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想用简单的灌输式的方法使学生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已经很困难。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多年来我们坚持了三个负责的精神和三个立足点,跟踪研究了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心里特征、认识规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等,从大量的调研和实践中得出了一个共识,这就是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的源头,确立新的研究型教学理念是对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回应。按照研究教学理念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上实现了五个转变,并在实践中努力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贯穿在每一个教学要素(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育、考核方式等)中。研究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单一、僵化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既保证课程体系要清晰,逻辑结构要合理,又能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跨入了新世纪的我们要学习、研究如何讲述马克思主义、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心态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活起来,大大提高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