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就业状况的问题与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见突出。高校学生这一重要人才资源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配置到社会最重要和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高校学生 就业状况 问题与对策
人才强国,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高校毕业生作为青年储备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对他们的合理配置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和个人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就业状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初步估计,城镇每年2300多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工人,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400万至1500万,同时农村还有1.5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要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转移的步伐,他们对高校学生的就业形成巨大的冲击。虽然高校学生具有素质高、专业知识能力强等优势,但城镇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十分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目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为主的社会来讲,同样具有无可比拟的诱惑力,因而因经济发展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对高校学生来讲仍显得有限。并且,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形成,因而对高校学生的需求不会马上增大,近年来引进高校学生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
2.就业信息相对闭塞
毕业生就业信息畅通与否,成为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就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缺乏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瓶颈。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高校学生就业市场化进程已逾十年,然而有关就业信息还未被普通地方高校和毕业生给予应有的重视。高等学校和社会相关的就业信息网络并没有建立或者健全起来,就业市场中还没有形成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就业主体的就业信息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就业指导渠道不健全和市场信息不顺畅,使得有关信息传播、反馈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或断路现象,造成了信息不对称、需求渠道不畅等问题,有形的和无形的人才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未能与高校学生的择业市场化相适应。因此,就产生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进而出现了信息发布很多,毕业生需求见面会召开了不少,可成功率却不高的局面,阻碍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
3.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的用人单位在对高校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也对高校学生能力素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校学生懂技术、会管理、善交际、悦表达,而且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而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的根本就是要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部分普通高校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他们表现得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往往是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适应性较弱、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
二、针对高校就业状况的对策思考
1.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要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就业提供更大的空间,同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振兴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减小城乡差距,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人才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流动,以缓解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