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学习《多学科视角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体会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对于不同的高等教育领域的课题,应恰当地选择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针对性强的研究;二是对于一个特定的高等教育领域的课题,应当尽量地从多学科视角进行比较研究。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高等教育功能的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化之争论以及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优先权之争等方面,阐述了多学科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功能 教育产业化 教育公平 教育效率
由潘懋元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多学科研究专着。与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相比较,潘先生主编的这本专着有两个特点:一是扩大了视角,在伯顿・克拉克提出的八个学科的观点之外,增加了心理学的观点、哲学的观点、系统科学的观点;二是从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化学、科学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系统科学、比较教育学等11个观点,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潘懋元在该书总论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不论是宏观的外部关系或微观的内部结构的研究,都涉及到诸多学科的支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审视、探索,才能比较全面和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掌握高等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律。”这一见解是十分中肯的。
潘懋元首先提出的高等教育内外关系规律,是高等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教育内部诸因素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对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概括性表述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一表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所制约;二是教育必须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服务。正因为如此,研究高等教育,不能仅就教育谈论教育,而必须从社会学视角、政治学视角、经济学视角、文化学视角、科学学视角、系统科学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
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为: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教育,高等学校的学生大都是20岁上下的青年,必须根据青年人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要从心理学视角来审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必须从管理学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与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建立符合青年人特征的,有利于青年人健康发展的、科学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以及各种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总而言之,从多学科视角审视高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唯有如此,在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性认识上,才能够避免片面性,才能够有效地把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去。
下面仅举几例,用以说明多学科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从历史学、心理学、文化学、科学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高等教育改革问题。
潘懋元、刘少雪在《历史学的观点: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要搞教育改革,应了解历史上有多少次教育改革,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虽然我们现在的改革与历史上的改革不能简单地类比,但借鉴历史的经验、吸收以往的教训总有好处。一些人由于不懂教育史,自认为是新创造的东西其实是早已有之。当前有些改革的“新观念”乃是历史上老观念的再版,有些改革的“新方法”过去已有失败的教训。所以说搞高教改革不能不了解历史,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史是进行高教改革的需要。
林金辉在《心理学的观点: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对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变化所做出的选择性适应,它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人的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改革来推进的。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中,对待每一项改革,不同的人往往会持不同的态度。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同群体或个体之间,以及个体的心理内部,都存在着种种心理冲突。
张应强在《文化学的观点: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文化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劳动领域,在人类的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不仅在高等教育的外部和内部起直接的制约作用,而且又介于高等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关系之间,起着沟通教育内外部关系的桥梁作用。
孙喜亭在《论大学教育的文化价值》一文中指出,从文化角度来考察,教育活动本身实际是两种形式的文化传递,即自觉地有意识地将特定的文化体系内化于受教育者。一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传递;二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地给人的文化影响,或称作文化熏陶。所以,可以把教育活动看作是特定的文化活动。教育目标的设计、教育原则的确立、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等,都要依存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作的价值限定,这种价值限定是文化精髓,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上述观点表明,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也必须从文化学观点予以认真的审视,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教育的方法、手段。
何云坤在《科学学的观点: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变革》一文中从科学学观点探索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他认为:科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问题,大部分是科学学问题或者可以转化为科学学的问题,因此科学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先面临着学科专业结构的分化发展同职业技术的综合应用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专才与通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学科与新兴专业之间的矛盾冲突,都可以看作是这对矛盾的具体表现。因此,如何科学地构建学科课程结构,改革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以适应现代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将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认真面对的中心课题。在科学学的观点来看,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困难,在于重建学科专业结构,以便在新的综合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