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方法论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极为普遍,以艺术类学生为例探讨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方法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特点和恋爱观的分析,得出看待大学生恋爱的合理的态度和引导方法,以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
关键词:恋爱观;艺术类大学生;方法论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的。”千百年来追寻这种甜蜜的痛苦却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同样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也希望爱神之箭能够射中自己。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已经揭下了以前那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面纱而变得开放起来,尤其是在以网恋为主题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大学校园里流传之后,网络对大学生的恋爱开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公布的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中,艺术类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为70.0%,远远高于文科类学生和理科类学生。观念决定行为方式,恋爱也是如此,因而,以艺术类学生为例,对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方法论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艺术类学生特点及其恋爱观
由于艺术类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的艺术类人才是真正潜心于搞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的人才,因此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置身于常人之外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境界中,这样长期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类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因此艺术类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
首先,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个性化、风格化表现尤为突出,这是艺术有别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显著特点。在社会中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的,一切从个人的感悟出发,更加容易形成艺术类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崇尚自由的特点。艺术类学生倾向于通过周围环境中的客观现实以及细节来体验世界,依据自己的主观感觉作出决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独处,较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常从对信息、思想的反思中获取能量。在日常生活中,艺术类学生往往是穿着比较时尚、前卫,求异心理比较突出,希望能够不流俗。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在行为表现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表现出随意、散漫。
其次,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艺术类学生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许多艺术类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的学习,并且非常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认为“没有艺术就没有生命”。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进入大学学习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相应地,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就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另外,艺术类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需要支付其他专业学生所不需的高额培训费。攻读艺术类专业的学费高于其他专业,而且艺术类学生购买学习用具、出外写生、实习也需要一定的费用,因此艺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相对重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兼职或者其他方式来支付自己学习的费用。
最后,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特点。艺术类学生的政治立场是坚定的,但是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类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教育更加排斥,对时事不关心,理想信念淡化,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比较淡漠[4]。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恋爱比例高与恋爱动机的多元化、功利性。由于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会认为不谈恋爱是没有跟上潮流的表现,所以进入大学之后,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容易谈恋爱。近两年来,我们在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陆陆续续与近一百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男女同学进行谈话,在谈话中发现,65%的同学在大学里都有谈恋爱,35%的同学没有谈恋爱,而在35%的同学中新生占了大多数。
艺术类学生谈恋爱除了崇尚潮流之外,也是渗入了不少物质方面的因素。按理说,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但是随着社会对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提倡,大学生的恋爱思维也出现了多元化,而且渗入了不少物质方面的因素,大学生谈恋爱不仅仅是由于互相爱慕,更多的看重了家庭背景、权势、社会关系和对方的发展前途。
第二,恋爱行为的开放性。我们在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谈话中,谈到是否接受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的行为时,有30%的同学认为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是个人的自由,可以接受,也不会去干涉;有35%的同学认为勉强接受这种行为,但是仍觉得不好意思;有35%的同学则表示无法接受这种行为,自己也不会这样做。
至于与恋爱对象是否发生性行为方面,有45%的同学表示曾经发生过,55%的同学则表示没有发生过。由于西方性开放潮流的影响以及艺术类学生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的特点,学生的恋爱由羞涩与含蓄转向了恋爱行为的公开化,许多学生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旁若无人地做出各种亲昵动作,从校园里走向了出租屋。学生同居的现象日趋普遍,许多大学生都表示对婚前性行为采取了接受或宽容的态度。
第三,恋爱道德的淡薄。在与广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谈话中,在是否将恋爱对象作为婚姻的对象这个问题上,有30%的同学表示看情况,无法确定以后会与现在的恋爱对象结婚;有30%的同学表示在大学里谈恋爱不在乎长久,而是在乎曾经拥有;而40%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蔓延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所提出的质疑挑战权威的观念对学生的恋爱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平等对大学生在恋爱和婚姻中追求平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导致了学生对传统的恋爱和婚姻道德进行了质疑和挑战,学生的贞操观念和责任意识趋于淡薄,在恋爱中,个人的情感凌驾于理智和道德规范之上,更有甚者,为了自己在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惜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
二、大学生恋爱观引导的方法
(一)艺术类学生恋爱观存在的误区
从上文对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的概括中,可以看到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首先,恋爱动机的错误认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爱情的真谛,有些是出于生理需求而恋爱,有些是出于物质需求而恋爱,还有一些学生是出于攀比心理而恋爱。第二,在恋爱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有恋爱从众心理、好奇心理、游戏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占有心理、性爱焦虑心理等等。第三,恋爱行为的错误认识。将恋爱归结为个人问题,忽视了恋爱的社会属性,只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之所以成为人根本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导致了在公众场所中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等等亲昵行为。第四,恋爱道德的错误认识。由于忽视了恋爱的社会属性,因而在恋爱道德和责任意识上趋于淡薄,例如三角恋爱、傍大款、性交易等,不惜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尤其是在恋爱中的性行为上,更多采取宽容、认同,导致同居现象增多,怀孕流产现象增多,给恋爱双方都带来身心的伤害。
(二)正视艺术类学生恋爱观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撤销了原规定中的“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3]的条文,对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不禁止,也不反对。这是社会和谐进步,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宽容的体现,但是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