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生创新能力探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部分高等学校学生缺立创新的愿望,对问题不愿意作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不知道如何去创新,缺乏创新的毅力和耐力。对此,应分析其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 学生 创新能力
在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构建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同时,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十分重要。在教育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大方面中,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成为教育的关键因素,成为高等教育的基点。目前教育实际上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师教学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明显表现出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不足,致使创新教育在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令人遗憾地造成了许多空白,使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表现为理论上皓首穷经,实践上循规蹈矩,只能从业,不能创业;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同时也缺乏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1 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学府,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21世纪对大学生的要求将更加重视由思想品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的全面综合素质,将更注重学生的开拓性和创新能力,这是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和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化中,中国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人均资源并不富裕,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别无他途,只能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在学校中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意识的形成等,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成为社会的主动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建设者。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高等教育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机制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和约束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凸显出紧迫性和重要性。
2 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1树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意识,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重束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制约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实现,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高等学校要抓住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这一关键环节,注重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先导作用。现在提倡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巨大进步。素质教育正在被逐步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因此,必须尽快地使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人们所接受,树立起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防止在高校出现新的应试教育,真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为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创造能力,就是要把对“学历”的注重转向对“学力”的注重。
2.2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追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确定,实际上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过去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两大块,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特长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拘泥于教材,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教材往往有其相对的滞后性。而大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思想敏锐、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年龄,若在此阶段的教育只是采取“填鸭”式,学生只是注意死记硬背,只是拼命忙于应付考试,纵然门门课程考100分,也很可能是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必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必须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以适应信息时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只有当学生基础学得扎实,知识领域得到扩展,而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时,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使创新少走弯路,还要让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所了解,扩大其知识视野,提高其对知识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