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兴趣 互动 创新――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生自主测验中的应用(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现代学习评价更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对评价的改进和完善。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学生自主测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有益的尝试。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历史学习评价学生自主测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基本形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都在发生转变。但在实际课程改革中,人们更看重的是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弱化了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从终结性方面看,对普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依然是升学考试;从过程性方面看,对平时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估就是一些形成性的测验。考试的形式依然是地区性或学校性纸笔测验模式,忽视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能会因记忆具体信息而取得良好的测验成绩,但却因此会丧失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更遑论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历史学科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但由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原因,往往导致课堂历史学习的艰涩无趣,经过阶段性的学习后,一提起历史测验学生便如临大敌,于是猛读课本,大背一通,这就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的规律性现象――背得分现象这也是当前学生提高历史成绩的唯一可靠通道,但却扼杀了历史教学的蓬勃生机.埋葬了历史本身鲜活的生命,违背了历史学习的真正目的――人文教育。测验本应当是对阶段性历史学习的可靠评价.事实上则成了历史学习的杀手和坟墓。时隔不久所记的历史知识也就所剩无几了。考好的沾沾自喜,心存侥幸,没考好的怨声载道.甚至诅咒考试.几次测验之后,学生就丧失了测验的信心从而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厌恶之情。难怪有学子这样写道:“上了大学后我愧对历史老师,因为我将中学所学的历史知识全部还给了老师。”甚至有的历史老师也对学生忠告:要提高历史成绩.反复记忆而已。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历史学习评价的深刻反思。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将测验手段的简单化和测验功能错误定位。我认为阶段性测验不仅是考察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应该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过程;不仅是历史学习评价的一种手段.更是历史学习延续的一种方法:不仅是历史知识水平的检测。更应该是历史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如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测验的评价机制.来改变学生对历史测验评价的态度,甚至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当前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全球“是对传统认识论教育观念的一场革命性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他对我们研究教育教学。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想时.应把它们同脑海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同化、顺化、平衡三种途径,通过活动使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建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新的认识的产生。对概念、规律等学科知识的准确理解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对旧认知进行修正、转换、利用的基础之上的。
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将历史学科的阶段性(形成性测验设置为学生自主测验.即在一个教学整体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命题、编卷、测试和评价活动,它区别于传统形式上的统一命题测验,将教学评价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彰显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活动模式中能引导学生同化新知识,变革旧认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真正的活动中动手又动脑,大胆地进行探索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