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微生物教与学中的应用(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大学微生物教学应用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consauctivism)学习理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文探讨了大学微生物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式等方面所作的一些变革和完善。
一、引言
受传统大学微生物教学方法的影响,本文发现在大学微生物教学中存在两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现象一:学生习惯听老师讲解和花大部分时间做课堂笔记,逐渐形成了听和记的习惯,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不会主动去探讨和发现问题,这种现象使得学生普遍缺乏探索能力,创造力和学习的内在动机。现象二:实验课大多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通过听老师讲解以及简单的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差,更不会有创新性的发现。追根溯源这些其实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将刺激与反应联结在一起,这种刺激不是由已知的刺激所激发产生的行为,而是将反应与强化看成一个整体。它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强调知识传授,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忽视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在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会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读死书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大学微生物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新结构不仅不易退化,而且还能给学生以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是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Piaget)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Vogotsgy)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吸急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家沃尔夫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行为,它必须由学习者自行实施。学习者从所拥有的信息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学习也可以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示我们在大学微生物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