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
详细内容
【摘 要】笔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在高一、高二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因而学习进步较慢,成绩相对较差。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学生;动机;培养与激发;思想政治;兴趣;质量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在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诸多心理因素中,学习动机处于核心地位。“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是指能促使学生引起、维持和推动思想政治课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因,即学生之所以能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发起和完成各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活动的根本性的心理原因。”①它是由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需要、目标和相关心理驱动力构成的。下面就从基本的学生动机谈起。
一、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基本类型
1.持久的长线动机
这类动机指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和价值,是学生学习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它一般是指为人类、为祖国或为家庭、为追逐名利而学习。这类学习动机往往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关系是间接的,然而这类学习动机及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与学生的世界观有密切联系,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波动的短线动机
这类学习动机,往往是学生对社会要求、家长和教师愿望的错误理解而产生的错误态度而引起的。例如:学生为了取得家长、教师的赞扬而争取优良成绩;为赢得同学的尊重和在班集体中的地位而争当优等生……等。这类动机也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其有时也能很强烈地激励学生进取,但难以持久,并容易出现胜骄败馁的波动现象。有时甚至会为表现自己而不惜一切,出现对成绩超过自己的同学产生忌妒甚至仇视的不良心理或考试舞弊等负面效应。
3.稳定的短线动机
这类动机主要由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直接引起的,表现为学生对所学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与爱好。这类动机既具体、又强烈和有效,也一定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学习与事业。
二、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学习动机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和相互转化的。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往往要抓住第三类动机,转化第二类动机,逐步导入第一类动机。
高中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其心理具有偏激和易波动等特点,因此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育学生明确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意义。人虽然具有动物的本能这种低级的活动,但人的绝大多数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活动。虽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尚未完全成熟,但也存在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感,这方面的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效果。在这方面应主要解决:⑴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课学习与整个国家的命运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⑵让学生懂得学好思想政治课,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只有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学好思想政治课、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意义,才能树立帮助他们明确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