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其它相关>中国农业的调整(一)

中国农业的调整(一)

详细内容

  最支持中国加入WTO的不是政府官员和学者,而是广大人民,真正得益的就是中国人民,中国有许多官员学者是反对加入WTO,只呈现在大势所趋,中央既定,不说而已。加入WTO是中国改革的又一个新阶段,其意义不亚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只是一些利益集团利益“民族”的旗号使人迷惑。

  下面谈农业问题。
  在现代经济中,农业作为整个产业,是一个越来越不占主要地位的行业,这是非常不幸的,但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就像人们的吃饭、穿衣一样,生活水平越高,吃饭穿衣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轻。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尽管实际的农产品消费量会增加,但是比重越来越小。农业要是占国民收入比重很大的话,就说明这个国家不发达,等到国家发达以后,农业肯定不是最主要的产业。而且还有这么一个趋势,一国的经济发展得越快,其农业的比较优势丧失得越快。什么意思呢?所谓比较优势指的是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力,一般用该产品的相对价格衡量。把农产品的价格除上其它非农产品的价格,这叫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把农产品定成P1,其它不是农产品的价格为P2,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就定义为P1/P2.相对价格低的,在国际上就有竞争力。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中国一斤小麦是1元钱,一台彩电100元钱,中国小麦的相对价格是0.01。再假设美国的小麦也是1元钱,而电视才50元钱一台,那么美国小麦的价格则是0.02,可以看出,虽然小麦的绝对价格一样,但由于我们彩电的价格比美国的高,所以我们小麦的相对价格就低,我们有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我们一台彩电可以换100斤的小麦,在美国的一台彩电只能换50斤小麦,这种情况称之为中国有小麦的比较优势,我们应该出口小麦。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经济增长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发展一方面造成工业产品的价格下降,另一方面造成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这时,如果农产品价格不提高的话,农民就不愿意种地了,因为到城里打工比种地赚钱,所以很多农民希望到城里工作,使得农业的生产成本会提高。经济发展得越快,这种趋势越明显。这一点从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变化就能看到。

  不难看到,我们现在工业产品价格的下降速度绝对比美国快,而我们的农产品价格的上升速度也比美国快。本来中国的农产品相对便宜,现在变得相对贵了。我们农产品价格比别的发达国家贵,是因为我们的土地有限。农产品,尤其像粮食,是一个土地密集型的产品。我们的粮食价格涨得特别快,原因之一就是土地稀缺,而美国为什么粮食价格不怎么涨,因为其土地资源丰富。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国,而且发生在日本,韩国、台湾等。台湾以前水稻价格都低于国际市场,可是它现在是远远超过国际市场价格。韩国也是一样。原因之一就是战后日本、韩国和台湾的经济发展得快。中国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前几年的粮价都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市场的水平。面对这种情况政府怎么办?欧洲和日本都采取保护措施。现在我们用支持价格,不管国际市场上多少钱,政府保证农民的收入。如果支持价格的水平是5块钱,国际市场是4块钱时政府就补1块钱,国际市场价格掉到3块钱时政府就补2块钱。总之,政府补到5块钱为止。
  再一种办法就是限制进口。日本和韩国干脆就不开放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大米。进口有限,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就变得很高。农产品贸易一直是美国、欧洲和日本贸易纠纷的一个主要问题。关贸的最后一轮谈判是乌拉圭回合,谈了八年。最大一个原因就是美国要日本和欧洲政府取消对农业的保护,开放农产品市场。但是欧洲不同意,日本也不同意。乌拉圭最后达成协议,双方都退了一步。但在WTO新一轮谈判中,农业问题将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欧洲农产品受到保护以后,它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几倍,欧洲政府每年支付大量的补贴。现在一下子要回到国际市场不是那么容易。乌拉圭回合上欧盟刚作了一点让步,法国农民就把拖拉机开到巴黎,把土豆倒得遍地都是表示抗议。中国有些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认为中国应该走欧洲的道路,对农产品贸易实行保护政策。有人主张中国也要保护农业,农产品不能开放。当然,从保护农民的利益来讲,这是需要的。但是,问题是保护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没有WTO,如果没有乌拉圭回合,我们可以顺着这些国家走过的道路走过去,即使有较高的成本,中国的消费者也能承受得了,因为农产品的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毕竟越来越小。但是现在乌拉圭回合已经达成了协议,农产品贸易保护最终是要取消的,最终一定要走向国际市场的价格。中国也承诺了这个,承诺了在2020年完全自由贸易。我们虽然不是在世贸组织承诺,但是在亚太经合组织里承诺了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实行自由贸易与投资。最终的方向是不可以继续沿别国的道路走下去的。既然我们知道最终方向是怎样,战略选择就很重要了。有两条不同的路,一条是利用所谓的保护条款再延长保护。还有一条是现在就开始向无保护过渡。到底我们中国应该走哪条道路?不能说人家过去做过的事情,我们现在就也要做。有两个原因,第一,时代或时机不同了。因为当时欧洲实行保护的时候还没有协定,而现在各国都在降低保护程度。尽管日本阻力很大,亚洲阻力很大,但是大家都同意要逐渐取消保护。第二,保护是要成本的,政府要补贴很大一笔钱,我们的政府有没有这么多钱来补贴是一个问题。穷国是没法保护农业的,因为穷国都是农民占多数。能否实行保护,除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外,还有一个农民的比例问题。欧盟和日本之所以保护,是因为他们的农民占总人口不到5%。多数消费者是在非农产业工作。多数人保护少数人是很容易的,所以欧洲日本对农民保护得起。我们的情况却不一样。我们仍然有大约70%的农民,只有30%的非农业人口。如果中国农民达到跟外国同样的贸易保护程度,那30%的城镇消费者的负担显然是太重了,是不可能实施的。

  现在对农业进行贸易保护,既没有前途,也没有可能性,这条路显然是不通的。怎么办?既然不通,我们就应该提早转入别的路,不要沿着不通的路走到尽头才停下来。到那时,无论从政治、从经济、还是从生活来讲,对农民的冲击都会更大。欧盟、日本、韩国等现在就面临这种难题。因此,与其到时出现更多更大的问题,不如现在趁早面对国际竞争来调整我们的农业。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有多大?从中美签订的协议来看,短期内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目前对美国的承诺主要是进口小麦和柑橘。橘子不是大问题,加州的橘子进来,也不可能说真的占领我们的橘子市场,可能沿海的市场占领了,但是内地的还是占领不了,因为橘子不能保存很长时间,运送和储藏的时间不能太长。还有一个就是进口小麦。根据我们现在的协议进口小麦,有些人就有狼来了的感觉。但第一,我们不可能进口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多的小麦。为什么呢?如果中国要开放进口,加上欧盟和日本降低保护,世界的粮食价格就会上涨。国际粮价上升,一方面提高了进口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内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实际进口的数量就会减少。目前国际粮价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欧盟的贸易保护有关。欧洲本来应该进口粮食,因为保护以后价格很高,农民有积极性多生产,供给量大,结果反而出口粮食,造成国际粮食市场供给有余需求不足,价格疲软。国际粮价低迷,反过来促使各国政府不得不更加提高对本国农民的保护。现在价格是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和欧洲的保护,使得国际上粮食的需求不旺。实际上等到中国真的开放粮食进口以及欧盟日本开放市场,国际粮价要上去,原因在于需求会增加,供给会减少。欧洲也好,日本也好,它们也要进口,粮价就不会像原来那么低。粮价提高以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不会象用现有粮价估计的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