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一)
详细内容
收入分配不仅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和结果,而且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也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持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从另一角度看,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如果分配问题处理不好,也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负作用。如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分配秩序不规范,分配关系不协调,非法收入的失控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
“十五”将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在新的时期,收入分配的变化也必将呈现新的特点。
一、收入分配的基本现状
1、首先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有了革命性的变革,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机制进入收入分配过程,使居民收入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居民收入总量和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到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2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62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1997年与1978年比,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年均增长分别为8.1%和6.2%。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变化情况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978 343.4 133.6
1980 477.6 191.3
1985 739.1 397.6
1986 899.6 423.8
1987 1002.2 462.6
1988 1181.4 544.9
1989 1375.7 601.5
1990 1510.2 686.3
1991 1700.6 708.6
1992 2026.6 784.0
1993 2577.4 921.6
1994 3496.2 1221.0
1995 4283.0 1577.7
1996 4377.2 1926.1
1997 5160.3 2090.1
1998 5425.1 2162.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从分配关系的变化看,随着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进一步增强,收入分配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分配关系和分配机制的变化开始更多地反映市场的要求。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工资宏观管理的行政手段在逐渐减弱,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渐增强。
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工作也不断取得进展。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在扶贫工作上加大了力度,大幅度增加了扶贫资金的投入,到199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4200多万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初步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框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继续扩大,而失业保险制度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及近期国家在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方面政策力度的加强,使下岗职工和城市生活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1998年,个人所得税征收额达到340亿元左右,在收入分配的调节上进一步发挥了作用。
3、在分配理论上也有了较大突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原则,强调了按要素分配的地位和作用,将传统的分配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分配理论的突破无疑将会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4、收入分配制度的革命,改善了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也从总体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中国的收入分配在发展变化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经济转轨时期新旧体制的摩擦,在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分配秩序混乱、分配关系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一些人通过获取不合理的甚至非法的收入暴富起来,这种分配行为在扰乱经济秩序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公众的心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近几年日渐突出的低收入群体问题是值得关注的。进入“九五”以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兼并破产的速度加快,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与此同时,以国有企业人员为主的下岗失业人员明显增加,1998年仍有1000万左右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需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生活困难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解决虽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进入“九五”以来,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大幅度地增长,1998年达到183亿,但却未达到相应的扶贫效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1997、1998年的脱贫计划均没有完成。
5、从中国的分配格局上看,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三者分配关系中,还存在许多“非规范性”的因素。总起来说,随着改革的进行,三者分配关系不断趋向合理。但我们看到,目前在三者分配关系中仍存在着大量的不合理的、非规范性的因素,有些因素甚至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三者分配关系反映了三个收入主体的利益分割状况,而在目前,这种分割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模糊不清”的。从政府部门所得看,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并不是很清楚的。目前的政府收入中,除预算内收入制度性较强、计划实现程度较高外,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则更多地是内涵不清、名目繁多、结构复杂、管理混乱。有人判断,在中国的政府收入体系中,预算内约占50%,预算外和制度外约各占25%(贾康等,1998)。从企业所得看,某种程度上说,企业所得一直是受到挤压的。改革开放前期,“放权让利”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焕发了活力,但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产权制度不完善,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现象严重,内部分配行为不规范,企业应得利益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在目前表现突出的企业制度内外负担,更使企业所得受到侵吞和挤压。从个人所得看,收入来源在呈现多元化的同时,也更加隐蔽化,半透明、不透明的非规范性的收入大量存在,尤其一些人通过非法手段暴富起来,这在侵蚀了其它收入主体的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民众的心态甚至社会的稳定。
6、拉开收入差距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问题是,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正呈现一种全范围的、多层次的扩大趋势。毋庸置疑的是,那种为调动劳动者积极性,通过打破平均主义而拉开的收入差距,对经济的增长是有益的。尤其随着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原则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与市场化进程相关、符合市场经济特点和要求的收入分配差距,仍会呈扩大之势。
需要重视的是,一些无序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如近几年来,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合理因素并未减少,某些制度性障碍甚至有加重之势;由于垄断带来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仍远远不够合理;大量违纪违法收入的存在,使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发不合理。无序的收入差距的扩大,无疑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不少问题,与体制性的深层次矛盾是密切相关的。而随着市场化作用的日渐加强,部分分配关系趋向合理的同时,分配领域也不断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二、“十五”期间收入分配形势
1、收入分配的变动是与经济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在“十五”期间:一方面,中国经济仍将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动将会加速进行。
“九五”中后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八五”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1.8%,1996年为9.7%,1997年为8.8%,1998年为7.8%)。由于消费需求不旺和出口受到抑制,1998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主要是由投资需求拉动的。今后几年,投资需求仍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消费需求看,由于消费结构转变的滞缓和更高层次消费需求缺乏一定的实现条件,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是有限的,而出口将会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由此,“九五”后期一直到“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将不会有“八五”期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而将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同时,这一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会加速进行。首先是城市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会进一步升级,产业经济的发展将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再次,国有企业改革将有大的进展,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人员下岗分流仍将会是一个突出问题。
经济结构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收入分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使城市化基础好的地区,与城市化基础差的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企业改革中出现的分流人员的增多,会使低收入群体进一步扩大,在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同时,也会从总体上影响到居民的收入水平。
总起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从城镇居民看,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城镇居民更容易在经济增长中获得好处,在“十五”期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增长不会低于其在“九五”末期的水平,但经济结构的调整会使部分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迟滞甚至下降。
从农村居民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农民收入增长存在不少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政策将不断出台和实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外部环境会不断改善。加快城市化进程,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也是中国农民收入提高的根本途径。到“十五”末期,中国城市化率将有可能接近40%。这将为农民增收问题的解决奠定一定的基础。
下世纪初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经济格局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会进一步挤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尤其经济结构的升级在某种程度上会放慢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总起来看,在“十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仍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增长速度不会很快。农民收入的增速将大致保持在“九五”末期的水平上。
2、我们通过对1985年以来GDP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特点的分析,根据1985-1997年GDP增长数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数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列,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经过计算得出:
GDP增长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回归方程为:
∧
Yt =207.5+0.0682Xt
GDP增长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回归方程为:
∧
Yt =155.9+0.025Xt
根据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我们设定“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的三种方案,即GDP年均增长6.5%,7.0%,7.5%三种GDP年均增长速度方案,经过计算得出同期相应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我们设定“十五”期间物价变动是平稳的,物价指数年均3%)见下表:
GDP年均增长速度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
6.5% 3.2% 3.0%
7.0% 3.7% 3.5%
7.5% 4.2%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