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农业产业化与农区工业化(一)
详细内容
摘要:绥化属于典型的内陆农业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必须走产业化、工业化的路子。但在选择工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时,应从农区特色的个性差异出发,立足丰富的农牧资源,把发展食品产业作为工业化的切入点,着眼于工业化的前景,在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综合进程上,把实施“大项目”拉动与系列开发作为农区工业化的战略突破点。
关键词:绥化市;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资源整合
农业产业化是“固本生工”的自然过程。农区工业化绝不是一个地或性的概念——在农区建工厂;而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农业的工业化。因此,农区工业化必须起步于农业产业化,它只能建立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之上。
农区工业化的时代内涵:它的工业形态,是“生态工业”;它的主导产业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其资源配置功能是资源互动互生、生态循环;它的最终实现形式是“生态城市”,即城市功能的生态化——把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整合于城市生活的文明生态。
一、绥化市农区工业化的战略背景
黑龙江省所启动的“哈大齐工业走廊”战略规划,已把绥化列入哈尔滨市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和黑龙江省“中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这无疑为推进绥化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带来新的机遇和相应的战略调整。2005年4月29日,省委调研组向黑龙江省委提交的《关于绥化市完善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的调研汇报》指出:“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三化一同步’。即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确保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重点抓好的战略性举措是:‘两建’、‘两靠’、‘两转’、‘两招’、‘两联’。‘两建’,即建设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和黑龙江省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国重要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基地。‘两靠’,即西部县(市)靠大庆,中南部县(市)靠哈尔滨。‘两转’,即农转牧率先实现主辅换位,农转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两招’,即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两联’,即与农垦总局联合,合力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基地,构建区域特色经济新优势;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借助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单位科技、人才和要素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在合作中实现‘双赢’。利用5—10年时间,经济社会发展赶上全省中上游市(地)水平,使城市居民收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确保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这一总体思路和战略举措,既渗透着绥化市与“工业走廊”整体战略的相关性,同时也与绥化市的实际是相一致的。
二、绥化市农区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和战略操作点
绥化属于典型的内陆农业地区,加快发展必须走产业化、工业化的路子。但在选择工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时,应从农区特色的个性差异出发,立足农业大市丰富的农牧资源,把发展食品产业作为工业化的切入点,加快发展玉米、大豆、乳制品三大系列产品,创品牌,争名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和支持发展工业园区,提高工业集约化水平。应重点打造绥化和肇东两个省级工业开发区,加快建设安达工业园、明水三精工业园和兰西东方亚麻城。
基于绥化市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着眼于工业化的前景,今后应在农业产业化与区农工业化的综合进程上,把实施“大项目”拉动与系列开发作为农区工业化的战略突破点。农业产业化,从其微观的操作层面来说,引进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以此来确立和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既是生成农业产业化的中心支点,也是引领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绥化市紧紧抓住引进“大项目”这个引领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的生成与壮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绥化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和农区工业化的前景,下列设想和措施既是可行的,又是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产业整体水平。一是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在强壮主导产业上实施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绥化市资源和生态比较优势,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工业,开发各类绿色食品,形成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从农产品加工工业到食品工业,粗链条、长链条的工业体系,努力构造“基地+龙头+中介组织”的产业化模式,通过产业化推进工业化,把绥化市建设成全国较大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二是围绕建设支柱型工业,在打造产业基地上实施重点突破。医药、化工、纺织、机械、建材行业,要立足绥化市的资源优势、依托科技进步,在地域分工和企业规模上科学定位,选准突破口,要重点建设一批大项目,不断壮大五大骨干行业的发展规模,增强产业的支撑作用。三是围绕集聚工业经济后发优势,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实施重点突破。要重点开发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的产品,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生物制药,要重点扶持安达迪龙生物制药系列产品的开发,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和新型小分子药物,采用现代技术研制开发新型中药制剂和生物保健品,并尽快地实现产业化、精细加工。要着力发展石油化工和粮食化工产品,开发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