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其它相关>推动中澳经贸合作发展的基础、契机与思考(一)

推动中澳经贸合作发展的基础、契机与思考(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 近年来中澳经贸合作发展迅速,经济互补性进一步增强,彼此已成为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目前已经启动的FTA又为中澳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经贸合作已进入到一个新发展的阶段,自由贸易正蓄势待发。为此,中澳双方应携手努力,积极主动调整经济战略与政策,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地位,扫除合作障碍,撤除贸易壁垒,加强对彼此市场的了解,展开深层次产业分工,提升经贸合作层次。

  关键词 中澳关系,经贸合作,基础,契机

  一、中澳经贸合作的新发展

  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双边经贸关系始于20世纪中叶。1972年12月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关系得到全面、稳定的发展,合作范围从单一贸易往来,扩大到包括贷款、经济援助、技术合作、双向投资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全面经济合作。(中澳经济与贸易合作框架)的签署生效,标志着中澳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表1  中澳两国贸易的发展  单位:亿美元

年份双边贸易额总额中国对澳出口中国从澳进口198012.872.2410.63199018.855.313.51199850.323.4226.88199963.1127.0436.07200084.534.350.2200189.9735.754.262002104.3645.858.52003135.662.673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中国对外经济年鉴》相关年份。

  1.双边贸易额增长幅度大

  中澳1972年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8655万美元,经过80年代稳步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双边贸易实现连续快速发展,年增长率均超过两位数。2002年,双边贸易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03年,中澳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最高记录达到135亿美元,在1998年至2印3年5年间,中澳贸易增长达到270%。1998年,中国是澳第五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七大进口来源地。目前,中国已成为澳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澳大利亚也成为中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

  2.贸易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中澳贸易在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且贸易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制成品古我国对澳出口的80%以上。在中国对澳的出口中,除纺织、服装和轻工等传统产品外,机械、化工、家电、通信设备的比重正逐年提高,成为对澳出口新的增长点。2002年起中国向澳出口的机电产品超过服装纺织,跃居第一大类出口产品,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也打入澳市场取得重大突破。

  在进口方面,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多为农产品和原料,且需求量逐年增加,成为澳大利亚初级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2002年我国进口达58.5亿美元,矿产和农副产品两大类商品占我国从澳进口总值的61.8%,在我国全球范围内同类产品的进口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羊毛进口占我国从世界进口的60%、铁矿砂的38.5%,我国从澳进口的羊毛占澳羊毛出售的40%左右。2003年以来,我国对铁矿砂的需求剧增,已取代日本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铁矿砂进口国。特别是中澳在能源合作上迈出了较大的步伐,2002年,中澳两国签署了澳对中国出口250亿澳元液化天然气的协议,这项长达25年的合同是澳有史以来最大的单项出口合同,成为中澳经贸关系上的一个里程碑,确定了中澳两国在能源领域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3.服务贸易增长强劲

  澳建筑设计、金融、保险、教育等服务业对华出口不断扩大,我国申奥成功后,澳大利亚凭借着已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经验,澳公司获得多项北京奥运设施项目的设计合同。近年来,中国赴澳留学人数不断增长,目前总计人数逾4.3万人,成为澳海外留学生第一大来源地。2002年,有14万澳洲人赴中国、超过19万人次的中国游客赴澳大利亚观光旅游。

  4.双向投资不断增长

  伴随着两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两国投资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澳两国已互为FDI重要来源地。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澳对华投资大幅增加,新增在华投资项目785个,协议金额19.15亿美元,实际投入5.93亿美元。截至2003年8月,澳在华投资项目累计6073个,协议投资99.92亿美元,实际投入34.21亿美元。澳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矿产勘探、开采,近年开始涉足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

  澳大利亚也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对澳投资累计超过10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房地产开发、运输、进出口贸易、旅游、矿产、农药配制、天然气开采等。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在澳投资几个大型资源开发项目。最近几年来,我国对澳矿产能源的投资又悄然兴起,涌现了一批上亿澳元的大项目,包括我国海洋石油总公司3.5亿美元的天然气开发项目、宝钢和首钢的铁矿砂项目等,矿产能源累计投资超过7亿美元。

  二、中澳经贸合作的基础与契机

  1.经济互补是两国产业分工合作的坚实基础

  中澳经贸因两国的资源、市场和经济发展阶段与情况不同而各具特点,构成了两国分工的基础与经贸合作的基本模式。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澳属于发达国家,近些年经济稳步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2003年全年GDP总量为5096亿美元,居世界第15位,竞争力排名第12位。人均GDP25469美元,国内需求旺盛,购买力强(见表2)。中国属于经济增长迅猛的发展中国家,从1978年来,以9.4%的经济年增长率居世界各国之首。2003年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六,对外贸易名列世界第四,利用外资居世界之首。由于经济增长快、市场潜力大,加上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进入重化工业时期需要大量外部的资源和能源,等等,对澳来说都是巨大的商机。

表2 中澳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GDP(US$bn)人均GDP(US$)GDP增长率商品和服务出口占GDP比例澳大利亚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澳大利亚中国1999309.6991.4205147394.37.118.8222000379.51080.7196918583.3821.925.920013581175.7183349232.77.522.525.52002400.61266.1202779863.6820.728.9

资料来源:.dfat.gov.au数据整理(与中方统计口径不同,数据略有差距)。

  其次,从产业结构来看,两国具有明显的互补性。澳大利亚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产值约占GDP的70%,尤其在银行、保险、建筑设计、交通控制、勘探开发、通讯、会计、律师、卫生、教育等领域具有较大的优势。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33.1%,国际化程度较低,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5年后随着我国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中澳双方在服务业领域合作的道路将越开越宽。澳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工业生产部门弱势明显,工业制成品一直是澳主要的进口商品,尤其在通信设备、办公设备、机械运输设备,以及药品和原料等方面需要大量进口。中国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52.3%,现已成为世界工业品主要制造基地,占出口总值的91%。2002年制成品在中国对澳出口中已占80%以上。澳农牧业发达,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农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澳在动植物育种、农作物种植及葡萄酒酿造等诸多领域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可供我国借鉴和引进;澳土地广褒,价格低廉,适合我国企业开展种植和养殖业。因此,中澳两国在农业领域合作具有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

表3  2003-2004年澳大利亚与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  单位:A$m

澳出口总额

108905

所占比重

进口总额

131020

所占比重

出口中国

9912

9.1%

从中国进

15339

11.7%

其中:铁矿石

1894

33.31

其中:服装

2419

67.1

羊毛

1066

36.07

计算机

1404

22.9

原油

670

15.4

玩具、游戏与运动品

974

325

2.98

通迅设备

722

13.785

276

6.42

家具

562

资料来源:.dfat.gov.au计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