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一)
详细内容
总论与区域经济方行近年来以致力于“通古今之变”,清理中国封建经济发展脉络,本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封建经济论稿)一书,收集近年来的论文15篇,涉及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阶段、地主经济、农民经济、封建租赋、地租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封建土地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封建经济结构与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有关中西比较和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的不同观点今年继续争论。黄宗智回应彭慕兰对他的反驳,重申他的中心观点:18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劳动生产率递减,生存压力也显示于弑女婴与大量的卖妻鬻女现象之中;而在英国则出现了一系列不为江南所见的变迁,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几近)翻番、城市人口增加到江南比例的三倍、市镇中原始工业生产的增长、巨大的消费变迁以及煤炭业的特早发展。①黄宗智在批评彭慕兰的文章中,认为彭慕兰在计算织布报酬时遗漏掉弹花及上浆等要花费两天的工作,多算了织布的时间,高估织布工作的报酬。史建云对此进行了仔细的计算与分析,认为这个论断是根本站不住的。她指出,对于一篇单纯研究棉纺织业史的文章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于彭慕兰的研究来说,却不能如此说。彭进行这些计算是为了与西方、主要是西欧的历史作比较。彭曾多次表示,为了更有说服力,他要尽可能使计算结果向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尽可能使对中国的计算更为保守。因而,如果彭慕兰低估了织布工的收入的话,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们似乎都可以不把它视为硬伤。②
许檀指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商品流通,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两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或者可以说,正是由于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品流通的扩大,才使得各区域可以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从而形成各自的经济特色,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③万明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角度考察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意义,认为明代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作者进一步指出,事实并非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了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从时间和动因上看,中国的社会需求曾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并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当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之时,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④
张静认为,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以及社会风气的差异,明清两代闽江流域逐渐形成了工商业城市与粮食以及商业性农作物种植区的分化,上下游地区形成了经济功能的划分,这必将成为促进明清时期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⑤唐力行认为明清以来随着霉商向江南经济中心苏州的移徙,两地经济、文化互动日趋频繁。徽商将巨额的商业资本汇聚到苏州,大大增强了苏州的活力。徽商的商业利润输回徽州,却加固着徽州宗族社会的旧秩序。⑥冯贤亮指出,清代湖州府外来客民的开发活动很快导致了山丘地区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水利淤废以及水灾危害,从而使生态条件并不稳定的湖州乡村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土客冲突与治安难靖都相伴而来,作者认为强调地区开发积极作用的同时,更应关注其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科技水平还很
------------------------
①《再论18世纪的英国与中国一一答彭慕兰之反驳》,《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②《真是硬伤吗?一一黄宗智和彭慕兰之争中的一个小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③《区域经济与商品流通一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④《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⑤《明清时期闽江上下游地区经济功能的划分》,《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⑥《明清以来苏州、徽州的区域互动与江南社会的变迁》,《史林》2004年第2期。
低下的传统时代。①
刁书仁、高峰认为清初清廷在加强东北驻防八旗的同时,积极鼓励关内汉族民人出关开垦土地,恢复辽沈地区残破的经济。随着汉族民人的大量徙人,东北地区土地得到开发,城镇经济得以发展。②赵珍认为清初西北地区人口增长及其后的呈几何级数倍增与原本脆弱的相对有限的土地生态资源承载力发生了巨大的冲突,破坏了西北地区人地关系的和谐,导致这里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趋势加快。③于志勇指出,明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④李艳洁认为无论是蒙古部落或是明朝政府,对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的影响并不严重,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理想。⑤郑哲雄、张建民、李俊甲认为清代外地人口在川湖陕交界地区的开发活动为打破山区以低生产和低消费结构为主的低能源生态系统局限,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农业、手工业及经济林特产资源开发规模空前,生产量亦有显著增长。另一方面,山区资源条件限制及流移民开发的特性,又导致了山区发展的不稳定,生态环境亦急剧恶化。⑥
地理信息系统c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是以采集、储存、管理、描述和分析与地球表面及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各种数据,并以多种形式输出数据和图形产品的信息系统。初建朋、侯甬坚《基于GIS技术建立明清时期山西省人口耕地资料数据库》,寻求建立数据同图形的关联,为分析、查询历史时期的资料提供了直观、便捷的手段。⑦
财政吴琦、赵秀丽认为,明代中叶开始的财政窘境,症结在于中央与地方在基本财政政策执行上的差异。中央过分统揽财政大权,导致地方财政的窘困,最终的结果,则是中央实际财政支配权的削弱、失效,明王朝步人财政匮乏的恶性循环,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作者又认为明代地方财政结构严重不合理,宗藩禄廪和地方军事费用成为地方财政开支的大宗,而地方官吏的薪俸以及政府行政运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地方公益事业在地方财政中所占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种格局造成诸多社会影响。⑧林延清指出,明朝财政监督体制具有为君主集权服务的特征,监督机构的职责既有分工,又互相交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并按行政区划来设置。这些都显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朝颇具成效的财政监督促成了明初百年的繁荣和兴盛。⑧
何平将清代以在制度上存在支出缺口为特设的财政体制称为不完全财政,他认为这种财政体制导致民众负担的加重和国家税收的失控,在专制制度的制约和时势变迁对人们行为影响的催化作用下,不完全财政体制对清代社会机体的破坏日益加重,终于铸成干嘉之际清朝统治由盛转衰。作者另文认为清朝的赋税管理实际上是在中央严格的原则和地方的灵活应对之间进行运作的。⑩
李蓁、李映发指出,四川的田赋征收以中央政策为指导原则,由于州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田赋征收政策;民田多,官田数较少,因此明中期受土地兼并风潮影响较小,田土和征粮数下降幅度低于全国平均下降幅度;明中期四川也出现“一把连”等改革措施,是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的先声和基础。⑾①尹玲玲探讨了明代渔业的征课水域与征收方式,并叙述其渔课种类与渔税名目,揭示其渔税征解
---------------------------------
①《清代浙江湖州府的客民与地方社会》,《史林》2004年第2期。
②《论清初东北招民开垦政策与汉族民人对东北的开发》,《史学集刊》2004年第1期。
③《清代西北地区的人地矛盾与生态变迁》,《社会科学战》)2004年第5期。
④《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⑤《明代呼和浩特地区的社会状况及生态环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l期。
⑥《环境、移民与社会经济一一清代川、湖、陕交界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民间风俗之一》,《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⑦《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⑧《明代财政的症结: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执行差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明代地方财政结构及其社会影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⑨论明朝财政监督体制),(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l期。
⑩《论不完全财政体制对清代社会的破坏机制》,《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从乾隆建阳田赋案论清代的赋税管理》,《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⑾《明代四川州县田赋征收考察》,《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
过程及渔税支配方式,还论述了明代的渔业税制改革并分析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①
祁美琴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的正额和盈余数量变化,指出清代关税有据可查的收入即“额税”虽然前后期有所变化,总的看来处于一种比较平稳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额外之税的不断增多,实际的税收情况显然是复杂多变的。②廖声丰对清代前期凤阳关的管理体制、税收的征收和报告制度以及官员的管理等诸方面进行分析,考察了清代前期风阳关的管理制度。③陈伟明、许艳青认为《明清粤闽海商的贸易税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粤闽海商在中国与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其国内部分总的发展方向是从过去的实物抽分为主逐步过渡到以货币征收为主;海外征收的商业税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税率不断提高。④黄国信通过对康熙年间江西赣州府盐法变迁的分析,说明基于市场因素的多层次盐区认同与行政性制度因素一起,成为地方社会对王朝盐政制度进行反应的重要依据,其中盐法考成是王朝盐政制度在地方具体运作的一个关键。⑤武晓芬考察了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盐政的变化,认为这些盐政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并促进了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⑥
陈支平《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由黄山书社出版,收集论文13篇,上卷明代篇4章,下卷清代篇9章。该书的特点是依据大量民间文书,探讨了包括户籍、赋役、加派、易知由单、自封投柜制度和民间负担等方面的问题,涉及福建、台湾、徽州、湖北黄梅等地。
农业赵冈指出,清代前期休宁及遂安两县地权分配之吉尼系数均远低于河北之获鹿数字,进而认为从清初以降地权分配一直是南方比北方平均。其重要成因是人口密度之差异与永佃制的盛行。⑦吴滔指出清代的一田两主制对江南地区城乡格局的重组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由于在一田两主制下,居城的地主士绅与农民之间只剩下土地租佃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地主”为主体的地方精英的“在地性”,对清代江南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租栈的设立以及政府介入收租使农民和城居地主之间的关系愈加疏离,从而形成了主佃关系的新格局。由于国家的卷入,士绅地主和农民的问题不再局限于乡村水平。⑧
王薇考察了明代直隶学田的设置与管理,指出其发展完善的原因在于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直隶学田土地性质多样,租佃关系相对稳定,其经营活动具有明显的商品经济因素。⑨王继训认为,传统关于广东学田数量的记载是错误的。清代广东学田来源方式多种多样,以官府拨置和捐献为主。学田经营管理方式灵活多样,但无论采取那种方式,政府都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以确保学田的租税收入.⑩
姚兆余考察了清代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认为它不仅解决了当地驻军和居民的粮食供给问题,而且对传统的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确立了农业经济在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⑾赵之恒认为清前期封禁蒙古的政策虽未严格执行,但由于清廷采取的限制措施,内地农民出边耕种定居的范围较小,因而对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影响不大,这一时期蒙古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⑿肖瑞玲认为,由于内蒙古西部地区是一个古地理环境变迁的敏感脆弱地带,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的扰动极为敏感,明清内蒙古地区的土地开发同样呈现出自然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时空不稳定性。⒀张崇旺认为,明清时期的江淮地区
-------------------------
①《浅论明代的渔业税制》,《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②《关于清代榷关额税的考察》,《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③《试论清代前期凤阳关的管理制度》,《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④《暨南学报》2004年第3期。
⑤《盐法变迁与地方社会的盐政观念一一康熙年间赣州盐法所见之市场、考成与盐政关系》,《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⑥《清代及民国云南盐政变化与地方经济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⑦《清代前期地权分配的南北比较》,《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⑧《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
⑨《从方志看明代直隶学田》,《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5期。
⑩《清代学田个案研究:广东学田》,《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
⑾《清代西北地区农业开发与农牧业经济结构的变迁》,《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⑿《清代前期的封禁政策与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Ⅱ期。
⒀《明清内蒙古西部地iX~地开发的环境脆弱性机制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以农为本、单一性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商业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重要特征,表明它还处在典型的传统农耕社会环境,处在“不发展”阶段向“发展中”阶段迈进的过程中。这决定了它对外界的压力积极应对的能力极其有限。脆弱的生态环境、落后的农耕社会、频发的灾害,形成循环链,彼此胶着在一起。①饶伟新以赣南山区为例指出,以经济作物种植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山区商品性农业生产虽然预示着农业经济开始出现转型,但这种“依赖型”和“生计型”农业商品经济,不仅没有引起清代赣南山区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反而依附于并加强了自给自足的稻作自然经济。由于受生态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山区稻作经济不仅停留在糊口的发展水平上,而且还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内在困境。②
任泉香、侯甬坚认为清至民国时期陇东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空间均呈缩减的态势并分析了其原因。③罗洪洋认为清代黔东南锦屏人工林业在生产阶段官府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将此阶段完全交由苗侗林业契约和习惯法来调整,官府对林业的介入从木材的上市交易开始。作者认为,清代锦屏人工林业繁荣的启示录是:政府和国家法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管好自己该管的和能管的,而把其余的交给市场和个人。④林汀水考察了《明清福建的严霜大雪及对农林果畜业的危害》。⑤
梁四宝、王云爱通过对山西与相邻各省在玉米引种时间上的比较分析,对山西各县区玉米别称的来源及玉米传人山西的途径和时间做了比较详细的梳理归纳。⑥田龄探讨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发展及其原因》,把这一时期蚕桑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8世纪前蚕桑业仅局限于太湖以南和苏州府的部分地区,18世纪后扩大到太湖以北地区。⑦尹玲玲从渔船种类、大型船舶的形制、生产形态,河泊所的设置分布,渔业课税的征缴变化到渔产人口的数量变迁等各个方面考察了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和安徽太平及池州地区的渔业经济概况以及渔业地理分布。⑧闵宗殿根据方志资料作《清代苏浙皖蝗灾研究》,纠正了《清史稿》和《清实录》记载的不足,苏北、皖北是重灾区,其中皖北又是重中之重。从蝗虫的食性上看,迁飞到长江以南的蝗虫很可能是东亚飞蝗,而不是稻蝗。这说明长江以南地区是东亚飞蝗的重要迁徙地。气候条件不仅能诱发蝗虫的发生,同时亦是造成蝗虫死亡的一个致命的气象因素。苏浙皖三省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蝗虫天敌。⑨
手工业在53.5万字的《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中,作者李绍强、徐建青指出,明初官营工商业控制了绝大部分战略物资的生产,以此作为支撑王朝运转的物质基础。明中后期私营工商业日益发展并取代官营工商业后,明廷也逐渐由控制实物向征收货币转化。⑩李绍强考察指出,明代官府工匠、民间工匠和农民的身份及负担在前后期不同。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工匠的斗争下,官府工匠所受剥削由明前期的徭役征派逐渐向货币转化,且日趋减轻;而民间工匠和农民的负担却与官匠相反,工商业税收和赋役征派日益加重。这种剥削重点的转移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明政府腐败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⑾
王光尧从明清两代官府窑业管理制度、资金来源、产品流向、生产流程等方面人手,考证明清两代在传统的官府窑业制度外,又新出现了专门生产御用瓷器的御窑,从宣德初年御器厂出现开始,官窑与御窑一直并存。作者另考证清代御窑厂建于顺治八年以前,光绪三十三年以后御窑厂由商办江西瓷业公司经营,宣统三
--------------------------
①《明清时期江淮地区农耕社会环境论析》,《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②《清代山区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困境:以赣南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③《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期。
④《从清代锦屏人工林业的繁荣谈政府和国家法的“为”与“不为”》,《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5期。
⑤《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⑥《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引种及其经济作用》,《中国农史》2004年第l期。
⑦《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⑧《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渔业生产一一以苏州、松江、常州地区为例》,《古今农业>2004年第2期;《明清时期太平及池州地区的渔业》,《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
⑨《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⑩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福建人民出社2004年版。该书是由魏明孔主编《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四卷本之第四卷。
⑾《略论明代官民匠及农民的身份和负担》,《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年清王朝覆灭是其终结时间。①手工业开发与农业一样对环境有明显影响,但对此论述不多。杨煜达在研究不同时期滇东北地区铜产量的基础上,认为铜业生产直接导致了该地的森林覆盖率下降20个百分点,还带动了山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使滇东北从人口稀少的欠开发地区,成为云南人口密集、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成为长江上游输沙量的主要来源地区。②以往研究很少关注盐的直接生产者灶户的社会生活。谢婕利用吴嘉纪的(陋轩诗)探讨了灶户生产与盐业形态、灶户生活与赋税剥削、灶户防灾御灾与社会救助、灶户习俗与社会教化。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