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摩擦性失业与就业市场功能的完善(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摩擦性失业 就业市场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职业搜寻理论对大学生
摩擦性失业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大学生摩擦性失业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割:结合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提出解决大学生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对策:一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二是对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中介机构的行为加以规范,三是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功能
一、职业搜寻理论与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求职者为获得自认为满意的职业而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职业搜寻的现象。职业搜寻理论认为:(1)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2)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3)劳动者为获取有关报酬和工作岗位的信息需要花费成本。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职业搜寻成本也随之增加,并且。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成本递增。(4)根据“成本一收益”分析法,当职业搜寻收益大于搜寻成本时.进行职业搜寻就是有利的.而最优的职业搜寻时间为多久,则取决于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时间成本。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劳动者应该继续搜寻,直到二者相等时才应该停止搜寻在职业搜寻时间到达最优点之前的这一段时期,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就是理性的选择。…根据这一理论.现在我们假定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并不完全了解市场的就业信息.但是他知道不同企业的待遇不一样.于是.为了找到待遇最佳的工作,他必须花费时间不断地搜寻.在搜寻时间达到最佳点之前.他继续搜寻就是理性行为.这一最佳搜寻时间长度也就是他的失业时间长度。
大学生工作找寻过程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成熟、不完善,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信息搜寻和传递是需要较高成本的.供求双方只能在有限的成本和有限的知识条件下进行搜寻。而这种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效率之低下,直接影响供求双方的有效匹配。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而用人单位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的情况。所以摩擦性失业的表现为岗位空缺与失业现象并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备。
二、高校大学生当前的就业状况
从现实看.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贸易批发零售、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三大行业,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在整个经济系统中.这也是吸纳就业劳动力最多的部门。但是,在这种结构下。就业岗位主要吸纳的是低学历层次、有重复性技艺的工人,而对以理论性强、脑力劳动见长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对他们的需求比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就业机会不是增加而是减少。扩招虽然并不改变我国就业人口总量.但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人员的一部分。改变了就业人员的构成假如不扩招。在就业入口中。中学毕业生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比例相对较多.因为他们的平均工资较低,由其劳动边际贡献率决定的劳动需求量就较大,所以就业相对容易。高校毕业生因付出了较高的教育成本,对就业收入要求较高。在既定的产业结构下,其相应的劳动需求就会较少。一项关于2004年和2005年对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的调查表明.2004年大学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多数在2000.~3000元.占总人数的28%左右。其次。期望能拿到1000~2000元的约占21%,期望3000~4000元的约占15%,4000~5000元占到1O%.而薪金要求在1000元以下的人数仅占1%。按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原理.如果产品生产市场与劳动就业市场在扩招前.相互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的状态。那么扩招将改变劳动力的供应结构.从而也将打破两个市场之间的一般均衡。也就是说,如果希望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达到扩招前的就业率.就需要劳动力市场针对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要大大增加。这不仅要求我国GDP要持续保持高的增长速度,同时也要求我国的产业结构必须有相应的调整。
虽然表面上看.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加,打破了传统的供求均衡。然而,即便高等教育规模保持稳定,由于传统意义上的主劳动力市场的容量萎缩、劳动力市场分割.传统产业“创造性地摧毁”等原因都会打破均衡.所以,所谓均衡是一直处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动态演进的均衡。而这种动态演进的均衡对于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来说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必需的。这也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产生是必然性的,同时也有一过渡与演进的过程。
三、大学生摩擦性失业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分割
与西方国家普遍的高学历不同,中国的知识劳动力失业是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出现的。从供给层面来看.中国知识劳动力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微观经济理论看来,即使存在着完备的市场制度,对于社会这样一个复杂变化的系统来说,几乎不可能得到全局均衡解,只有局部均衡解(假设一个市场上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不会导致其他市场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无论城市多么难也不流动到农村,农村多么需要也要流动到城市)。用博弈论的观点解释,也就是说,知识劳动力供求的博弈模型中,存在着两个纳什均衡(通俗地说。在给定的前提和策略空间中.理性“不完全理性但是具有对等的理性程度”并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多人n次博奔的稳定结果)。在非发达城市和农村地区。存在着供小于求(短缺)的纳什均衡;在发达城市和发达地区,存在着供大于求(过剩)的纳什均衡。所以,不打破均衡,或者说不首先建立打破均衡促进流动的制度.就不能改变太少的知识劳动力反而处于太高的失业率的问题。
以上两个均衡的情况正符合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也是我国城乡两元、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主要问题所在…不过。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分割更多地意味着体制性和制度性.随着人事和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育。此类市场分割的体制和制度色彩渐淡,市场配置的色彩渐浓,正在体现为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流动的不同层次发展。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多个文件和法规.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壁垒己经基本消除,全国除北京、上海等直辖城市以外.高校毕业生在各城市均可以自由落户。因此,此类市场分割对就业造成的消极作用虽然没有完全消除但正在逐步减少。
(二)劳动力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分割
市场的分割和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另外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规则不统一,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始于1993年。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培育和逐步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给定预设了这一市场的框架.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的制度基础。此后,各高校纷纷开始培育以本校毕业生就业为核心、以校内双向选择为目标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同时,各高校由于各自的既得利益,纷纷设立对其他学校毕业生进入市场的准入限制.这样.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就被相互分割为分立的市场节点。由此。上述情况逻辑地形成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相互分割及与劳动力市场断裂的“飞地”现状
毋庸置疑.由高校各自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创始和初步发育阶段对毕业生就业推向市场化起到了基础性和主渠道的作用但毕竟受既得利益驱动而有其固有的封闭性和盲目性,随着高校毕业生急剧增加后,难以应对甚至在劳动力市场的一定发展阶段出现的负作用。在以上市场分割的情况下,造成大量非正规就业机会由于处于校外劳动力市场之中不能被毕业生利用.毕业生既不能在校外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自由流动.也不能在高校就业市场中的各个节点自由流动.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等问题
四、解决大学生摩擦性失业的对策分析
(一)大学生应注重自身就业素质的培养就业素质就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择业技巧及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择业技巧的学习有助于求职的成功.但根本还是要靠求职者的知识、能力和品质,靠实力,实力就是就业素质,它来自大学四年的刻苦学习、能力培养和全面锻炼。因此大学生要主动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大学生一入学,就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然后根据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这样才不至于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特别是低年级的大学生更要主动去了解这些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这样,毕业之际,才不至于“茫然失措”。大学生不但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综合性素质.要全面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要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面对竞争的良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