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其它相关>2010年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将转入“红灯区”(一)

2010年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将转入“红灯区”(一)

详细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也相应进行了改革,收入分配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收入分配格局被逐步打破,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并且这种趋势在继续发展且日益明显。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关系的变革刺激了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但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拉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协调稳定,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承担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研究这一重要课题。本课题研究报告由一个主报告、三个分报告组成。主报告“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和回答课题研究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思课题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构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基本框架,开展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预警系统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本文节选自主报告的第三、四、五部分(未选的部分是: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框架及其构成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框架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是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这一预警系统框架是以居民收入分配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分析手段,由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指标体系、评价模型、评价规则和预警模型所构成。该框架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以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为背景,聚焦于居民收入分配关系,把握住分配关系的四大主要方面,由此提炼出相关预警指标并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评价模型和预警模型,并确定相关评价规则。

(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的居民收入分配关系是指中国整体居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行业居民、地区居民之间四大关系,那么我们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就围绕着这四大关系展开。

1.围绕着中国整体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

这一指标由居民收入分配均等指数和居民贫富差距指数构成。居民收入分配均等指数是在等分法的基础上以居民中各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收入比重进行各值与均值差的平方和构造的指数,该指数度量了各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收入比重距平均比重的离散程度。当该指数为零时表明收入分配绝对均等,当该指数值为1时表明收入分配是绝对不平等。居民贫富差距指数度量的是收入最低群体的收入比重同其他各收入群体收入比重间的差距程度。

2.围绕着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度

这一指标由城乡居民收入分布指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构成。城乡居民收入分布指数是度量总收入在城乡居民间的分布状况的指数。该指数主要度量的是城镇居民作为一个大群体和农村居民作为一个大群体,在这两大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分配情况,而不完全反映作为不同群体中的个体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度量。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则主要是用来反映城乡居民个体间的收入差距的度量指标,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间差距的综合比较。

3.围绕着行业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构建行业劳动收入差距度

这一指标由行业职工收入分布指数和行业收入差距指数构成。行业职工收入分布指数度量的是行业职工总收入在各行业间分布差距的度量。该指标同样是反映行业作为群体的收入分布情况,而不完全反映行业个体职工间的收入差距。行业个体职工间的收入差距用行业收入差距指数来度量。

4.围绕着地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度

这一指标由地区居民收入分布指数和地区收入差距指数构成。地区居民收入分布指数度量的是总收入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情况。该指标同样主要反映的地区居民作为收入主体的收入分布情况,反映的是地区居民作为收入主体的收入差距的度量,而不反映地区中个体居民间的收入差距的度量。地区间的个体居民收入差距的度量,是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指数来反映的。

我们利用1985-2003年有关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其中以居民中的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尤为突出。在本课题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模型中,只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均等指数进行评估、预测和预警。

(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构建起来后,我们就可以据此构建一个有效的评价模型。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型需要由几个部分构成:一是原始数据,二是指标计算,三是指标值处理,四是生成评价指数。模型的运行过程如下图1所示:

模型的关键在于模型的内核部分,即如何计算指标,然后再如何处理这些指标,使之能生成恰当的最终评价指数。

模型的内核要解决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计算指标值。这是对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的过程。如在本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值的结果可通过各指标值的计算公式获得。

(2)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汇总计算。上述的指标计算仅解决单一指标的计算,而评价通常是多指标的。因此就有如何将各单一指标汇总的问题。这个汇总过程通常是对各指数的加权汇总的过程。具体的加权汇总的框架与结构,主要是由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赋予怎样的权重来决定的。

(3)消除量纲上的差别。各不同的指标往往会有不同的计量单位,或者是不同的比率量级。因此对各指数的加权汇总,就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这是评价模型的内核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这也是不同模型的主要区别所在。对本模型而言,此方面的问题似乎容易解决,因此按本指标体系提供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已经完成了消除量纲的效应,并且取值范围均在0和1之间。

(4)生成指数的稳定性。评价模型最终生成出的评价指数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当不同评价因素的原始数据变化时,经过评价模型而得到的最终评价指数,不应因此有不合理的表现,如超出合理的取值范围。

(四)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预警模型

对未来的预警首先是要基于对未来的评价,如果对未来评价的结果是处在警戒范围内,那么就发出警报,如果评价结果是处在正常范围内,也应指出未来将处于何种状况。所以,本项研究中的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模型是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要对未来进行预测,即由预测模型组成。其次是要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即由评价模型组成。预测模型和评价模型一起构成预警模型。具体来说,本项研究中的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模型由中国居民收入计量经济模型,以及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评价模型共同构成。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预警,是需要一个预警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由单一的模型来完成的。

本文构建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如下图2表示:

(五)中国收入分配关系预警规则

为了构建中国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我们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模拟分析以及与国际经验比较后,结合中国实际,设定:均等指数的警戒线为0.4,差距指数的警戒线为0.75.并且推定,超过该警戒线,收入分配关系状况就会处在严重的恶化状态。为了便于人们直观地认识均等指数和差距指数的警戒线,我们假定评价分数中与及格分数线60分相对应的均等指数值为0.4.具体来说,如果均等指数大于0.4则其获得的评价分数要低于60分,如果均等指数等于0.4则为60分,如果均等指数小于0.4则其分数要大于60分。与及格分数线60分相对应的差距指数值为0.75.具体来说,如果差距指数大于0.75则其获得的评价分数要低于60分,如果均等指数等于0.75则为60分,如果均等指数小于0.75则其分数要大于60分。

由此可以决定,如果评价分数在60分以下就需要发出警报。为此,根据不同的评价分数区间,设定不同颜色的灯区来直观表示。具体分数区间的划分如下:

红灯区:分数值在[0,60]内为红灯区,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处在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过大而容易产生各种不稳定现象的状态。

准红灯:分数值在[60,62]内为准红灯区,表示收入分配即将进入警戒状态。

黄灯区:分数值在[62,70]内为黄灯区,表示收入分配进入值得充分警惕的警戒状态。

绿灯区:分数值在[70,85]内为绿灯区,表示收入分配处在收入差距适度的正常状态。

蓝灯区:分数值在[85,100]内为蓝灯区,表示收入分配处在收入差距过小而容易导致效率低下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方括号表示包括边界点,圆括号表示不包括边界点。

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实证分析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分析

1.中国城镇居民分配差距度

(1)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均等指数。1985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均等指数为0.141,到2003年上升到0.287,即上升0.146个百分点。均等指数评分从1985年的85.9分,下降到2003年的71.3分,表明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下降。

(2)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指数。从表1可以看到,1985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指数为0.358,到2003年上升到0.623,即上升0.265个百分点。差距指数的评分,从1985年的80.9分,下降到2003年的66.8分。表明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3)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综合评分。从表1可以看到,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综合评分从1985年的83.4分,下降为2003年的69.0分。这样的度量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呈现明显扩大。

(查阅图表请下载:原文全文.doc)

注:最后一行数字为2003年和2000年对应组数据之差,表明相应各组收入比重变动的百分点数。

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均等指数和差距指数进行比较可以看到,2003年的均等指数评分为71.3分,高于差距指数评分的66.8分。这表明,比较而言,在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关系中,最低收入者同其他收入阶层相比较的收入差距的拉大,是总体上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这表明,中国城镇居民中收入分配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低收入者收入比重下降相对严重。

2.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

(1)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均等指数。从表2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均等指数从2000年的0.311,上升到2003年的0.333,即上升0.022个百分点,相应的均等指数评分从2000年的68.9分,下降为2003年的66.7分。

注:最后一行数字为2003年和2000年对应组数据之差,表明相应各组收入比重变动的百分点数。

(2)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指数。从2000年的0.671,上升到0.697,上升0.026个百分点,相应的差距指数评分从2000年的64.2分,下降为2003年的62.8分。

(3)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的综合评分。从2000年的66.5分,下降为2003年的64.7分。这表明,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同样是扩大了。

3.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综合评分

(1)2003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的综合评分为64.7分,即低于同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为69.0的综合评分结果。这意味着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的严重程度,要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程度。

(2)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直接对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综合评价分数进行平均,得到2003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的综合评分为66.8分,见表3.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两大群体,收入分配关系差距度的综合评分,由2000年的70.8分下降为2003年的66.8分,这表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差距值几年来仍在扩大之中。

(查阅图表请下载:原文全文.doc)

4.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国际比较

(1)均等指数。在南非、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马来西亚……捷克、日本等42个国家或地区中按由大到小的排序中,南非和巴西的收入分配均等指数值排在前两名,而最后两名分别是捷克和日本。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均等指数在排序中位于第25位,属于中等略偏下的位置。这样的位置表明,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平等性程度位于国际上的中等略偏下的水平上。同时也可以看到,收入分配均等指数的排序结果和基尼系数的结果是基本相似的,而且两者在数值上也差距不大。因此本课题构建的收入分配均等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替代基尼系数的效应。

(2)差距指数。中国的贫富差距指数值位于南非、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马来西亚……捷克、日本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6位,属于中等靠前的位置。由此也可以证明,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主要是低收入者的收入问题。

(二)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度分析

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度测算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到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各项指数,包括分布指数和差距指数尚处在正常的范围内。但是从变动趋势上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度指数已开始接近黄灯区,因此对此问题应给予高度关注。

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分布指数,主要反映的是总量收入分布结构上的变动情况。比如,如果1980年到2003年的分布指数值都是一样的,则表明总量收入分布结构没有变化。而实际测算的结果是,1980年的分布指数评分是82.4,2003年为73.5,即表明分布结构出现较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