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初探
详细内容
摘要: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教学体系设笠、教学方法、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评价体系等三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意见。
关键字: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当前,高校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在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定位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因而导致了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能力评价等培养环节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由于高校普遍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定位较低,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停留在大学生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等计算机基础课程上,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等方面的课程。虽然像大学生文化基础这样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很有好处,但却只能学习一些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编程原则,不能直接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能力,不能使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本专业知识的有力工具。二是教学方法的不当。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以“以教师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基本采用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失败的。另外,由于计算机应用性课程设置较少,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过于偏重理论与学生迫切渴望提高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现实需求间的矛盾。在教学中,有关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占据了大多数的学时,而对学生急需的应用软件的教学、上机实践等环节却难以给予保障。从而无法帮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知识与其本身专业应用挂钩,无法对其所学专业提供直接的帮助; 三是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评价缺乏特色。在高校,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评价直接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但高校现有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评价还处于一种被动的、低水平的状态,没有构建起合理的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
大部分高校更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笔试便完成了评价,或完全依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缺乏一种具有专业特性的、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计算机。目前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与信息时代对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客观需求间尖锐的矛盾,正成为阻碍我们高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正视不足,勇于改革,更新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氛围,完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