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一)

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人工气道 护理

  重症监护室(ICU)专门收治各种危重患者,在急救和治疗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是确保各项治疗顺利实施的首要环节。严格的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可以明显减少人工气道创口感染和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保障呼吸机治疗疗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我院于2004年2月―2010年5月为124例患者建立了人工气道。现将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男74例,女50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96岁,平均48.6岁。本组病例中,颅脑损伤52例,心脑血管疾病48例,农药中毒15例,其他危重患者9例。

  2 护理体会

  2.1 妥善固定 对气管插管的患者,应用干纱布擦净面部油渍、汗渍,用胶布以“X”形或“Y”形固定口插管并记录插入的深度,在做口腔护理时更换胶布或在胶布松动时更换,并经常检查导管有无移位,根据病情需要给患者使用约束带,以防自行拔管。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固定套管的布带应打外科结,切忌过紧过松,过紧造成不舒服并且可能压迫供应脑部的血管;过松则增大管子的活动度,容易造成管子脱出气管。最佳的松紧度是在不影响颈部轻度运动的情况下带子下能伸入一指。经常检查松紧度并及时更换布带。在搬运或变换患者体位时更应防止导管移位。

  2.2 加强呼吸道的湿化 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加温、湿化功能丧失,纤毛运动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因此做好气道湿化是所有人工气道护理的关键[1]。有效的气道湿化,可防止痰液干痂阻塞气道并可有利于痰液的吸出,避免气道阻塞、肺不张、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出现。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呼吸机上有加温湿化器,应用注射用水作为湿化液,以免生理盐水结晶堵塞湿化罐孔或粘附在湿化纸上影响湿化效果。对于未使用呼吸机者,尽量用人工鼻吸氧或在人工气道口覆盖薄的湿纱布或使用雾化气切面罩,定时向气道内注入湿化液,以0.45%盐水为主,根据病情添加抗生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等。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因病情危重、反射迟钝、无力咳嗽的患者分泌物常积聚在呼吸道内,如不清除干净将造成气道阻力增高、通气不足,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严重时可因分泌物堵塞导致窒息死亡,所以随时吸痰非常必要。吸痰前后提高氧浓度2~3 min/次,气道内注入3~5ml湿化液。抽吸分泌物时应注意吸引负压不超过50mmHg,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稳快,在上提吸痰管时进行左右旋转式抽吸,每次抽吸时间不超过15s,以免发生低氧血症。吸引频率根据分泌物量而定,通常每30min~2h吸引1次。若1次痰液不能吸净者应先给予吸氧后再行吸痰术,上呼吸机者应连接呼吸机,待血氧回升后再进行吸痰。总之,既要借助吸引保持气道通畅,又要防止因吸引方法不当而产生的气道黏膜损伤、肺不张、缺氧及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后果。

  2.4 人工气道球囊的护理 为了人工气道放置牢固,同时达到合理的密闭,都要进行气囊充气。气囊充气的压力应适当,过高的压力可阻断气管黏膜的血流,引起缺血、溃疡,甚至引起日后气管狭窄[2]。充气过少,气囊上部的痰液流入气管,易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继发感染等,而且可造成漏气,致患者潮气量过少,引起呼吸困难、缺氧。故气管套囊充气要恰当,定时放气。气囊放气每2~4h 1次,每次放气3~5min,使局部受压处恢复血流,每次放气前都必须抽吸气道和口腔内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