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价值哲学(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了他的重建形而上学工作。由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当 作一种价值哲学来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中的每一个范畴都体现着他的价值哲学思想。 本文着重以其中的货币、价值属性和商品拜物教三个范畴分析马克思有关价值存在、价 值主体性和价值意识的原理。
【摘要题】价值论
【英文摘要】Marxrealizedthere-constructionofthemetaphysicinhiscritiqueofthe politicaleconomy.Therefore,hemadehisresearchesofthepoliticaleconomy belongtothephilosophyofvalue.Inhispoliticaleconomy,allofthecategoriesembodyhisideasofthephilosophyofvalue.Thispaperemphaticallyanalyzesthreecategoriesofthem:money,charactersofvalueand theFetishismofmoditiesforrevealingMarx’sprinciplesofthebeingofvalue,thesubjectivityofvalueandtheconsciousnessofvalue.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哲学/形而上学/政治经济学/Marx/philosophyofvalue/metaphysic/politicaleconomy
【正文】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00(2003)04-0010-07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明确地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作为他展开 哲学批判的一个扇面[1](序言),而且是作为他阐发价值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注:除 政治经济学外,马克思还通过自我意识的研究、法哲学的研究来阐发他的价值哲学思想 ,此方面的研究参见拙文《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与市民社会》,《武汉大学学报》2002 年第3期,《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月刊》2002年第9期,《马克思 的实践--价值解说》,《学术月刊》2003年第5期。)所以,如何看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研究中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问题。事实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研究一开始就关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的价值定义来发掘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内涵。只是随着价值哲学研究的深入,我国 学术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价值定义的哲学意义提出了质疑,从而形成了前后对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价值定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学术界普 遍以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定义为马克思的价值哲学定义,从而把马克思的价值哲学与马克 思的政治经济学划了等号;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学术界又在对前一阶段马克思 价值定义的质疑中否定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对于研究马克思价值哲学理论的意义,力 图绕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从实践概念中寻找马克思价值哲学研究的新起点。但是, 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的价值理念建构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的。所以,我们即使追 溯到实践概念,还是绕不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就提出了如何重新思考马克思 的政治经济学与价值哲学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从马克思政 治经济学的价值定义入手,而应该从马克思的形而上学问题入手,探讨马克思政治经济 学语境中的价值哲学问题,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思路。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形而上学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机是为了解决困扰着他的市民社会问题。[2](P32)解 决市民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探索人类历史规律的问题。但是,对于马克思来说,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不止于此,它的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发现人类历史规律的形而上根基, 重建形而上学。
那么,马克思要重建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呢?是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 而上学是对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 学”的扬弃,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真正价值,就是它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 的人本学。因为它不仅把人作为哲学的惟一的和最高的对象,而且还把人作为感性的存 在,置入感性的经验世界之中。这是对黑格尔现象学的唯心主义的颠倒。但是,费尔巴 哈并没有找到感性的经验世界的真正基础。他看到了自然存在的人,却没有抓住人的劳 动,没有把人的创造活动作为人自身发展的环节,不理解否定辩证法对于人的感性存在 的意义。所以,在费尔巴哈那里,人是没有历史的。相反,黑格尔的《现象学》却抓住 了人的劳动,并通过劳动,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 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1](P101)。这正是“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1](P101)。但是,黑格尔只看到劳动作为精神创造活动的能动性,却没有看到劳动作为物质存在的自然性,他把“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1](P4)当作“劳动”的出发点,而这些“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不过是超验性的观念,是“上帝”,因而,也是“劳动”的历史限度,所以,否定的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是不彻底的,他的现象学也是不彻底的历史主义。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在人的自然主义与精神创造方面各持一端,都无法把人的历史性存在贯彻到底。但是,它们却又以否定的方式表明,要把人的历史性存在贯彻到底,就必须抓住劳动概念,把劳动的积极能动性、创造性与劳动的消极的自然主义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马克思重建形而上学所要做的工作,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容。
马克思重建形而上学的工作虽然是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出发的,却是在政治经济 学的批判中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马克思获得了重建形而上学的两个决定性重要的 哲学原则:一是历史主义原则,二是价值否定性原则。所谓历史主义原则,就是把历史 本身绝对化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现实是一切观念的出发点,强调任何事物、人的活动 、社会关系、人的观念等等都是“不断运动的”,它们的存在也都只是“历史的、暂时 的”[3](P142)。所谓价值否定性原则,就是从劳动的否定意义探讨人的价值生存的原 则。劳动的否定在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上,就是把劳动看作物、看作商品、看作是用价格 进行交易的产品。这是对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的否定。通过这种否定,劳动被赋予了 价值的意义,成为人的自我否定的价值存在。这就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
严格地说,历史主义原则和价值否定性原则都产生于政治经济学的特殊性。我们知道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创造的,一开始就 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联系,本质上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科学。资本主义经济的 特点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生产本质上是价值的生产。在这里,不仅商品是价值物,就是 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人也成为价值物。因此,研究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就构成了政治经济 学的特殊内容,也决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但是,在如何研究价值规律上 ,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肯定资本主义制度 出发,否定价值规律的特殊性和历史性,因此,他们只能看到价值生产的经济形式,却 看不到这种经济形式后面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者的生存价值被否定的事实。与 之不同,马克思从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从批判国民经济学立场出发,强调价值规 律的特殊性和历史性,并通过对商品生产的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及人 的价值生产过程,把资本主义看作是人的生命价值创造的一个否定性环节,一种必然被 扬弃的社会形态。这样,马克思就从政治经济学进到了形而上学,从分析商品生产形式 进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和人的生命价值及其实现过程。历史主义原则和价值否 定性原则就是由此而被建构起来。
历史主义原则和价值否定性原则体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哲学思路: 其一,把政治经济学的范畴置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加以考察,以此揭示资本主义产生 、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其二,以劳动范畴为核心,考察人的自由本性及其自我实现的运 动;其三,考察资本主义对于人的生命价值创造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意义,从而把历史看 作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只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否定性存在形式。这一 哲学思路表明,马克思是把政治经济学当作一种价值哲学来研究的,他的政治经济学中 的每一个范畴都体现着他的价值哲学思想。所以,我们研究马克思的价值哲学不仅要把 握马克思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思路,而且要深入分析他的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发掘 其中的价值哲学思想。本文仅以其中的货币、价值属性和商品拜物教三个范畴来分析马 克思的价值哲学原理。
二、货币与实践:价值存在
货币,是国民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是,在马克思眼里,货币不仅具有国民经济学的 意义,同时也具有哲学的意义。国民经济学只看到货币的现象形式,哲学却处处揭示出 货币的本质存在。
货币的本质是由实践规定的。但是,货币并不是消极地被实践规定,它同时也以自己 的价值特征规定实践,使实践成为说明人的价值存在的范畴,因此,在说明人的价值存 在上,实践与货币是两个互补的范畴。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实践与货币的互补性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价值存在的一般规定言,实践是理想的和肯定的价值存在,货 币是现实的和否定的价值存在,两者分别从理想和现实、肯定和否定的方面揭示了价值 存在的本性;其二,就价值存在的实现过程言,实践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货币 才是可能的。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作为人的普遍的和自由的价值存在,只有经过扬弃私 有制进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而私有制就是货币制度,私有制使实践表现为异化劳动, 而货币就是异化劳动成为可能的手段和力量,亦是实践的否定性存在。在这里,货币不 仅是实践的异化的存在,亦是实践的否定性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货币,就没有 实践的现实和发展,实践作为人的自我价值创造的活动就只能停留于抽象的思辨,不能 成为现实的力量。
那么,货币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它在什么意义上揭示出人的价值存在?
在马克思看来,货币的全部哲学意义来自于它代表一种文明制度,即私有制。在哲学 的意义上,私有制是把人的价值存在与人的自然生命分离开来,对立起来的过程,这种 分离和对立是对人的生命的整体性的一种否定,却是一种积极的否定,因为,人只有在 价值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分离和对立中,才能建立价值生命的意识,才能创造人的价值存 在,因此,私有制的产生本身就证明,人的价值生命的形成首先就需要有一个分离的过 程,一个否定性的过程,而私有制就是这种分离和否定的现实活动。但是,私有制本身 又是以货币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分离和对立活动是通过货币功能实现的。
马克思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指出了货币的多重哲学含义:其一,货币创造着人的社会 的、文化的存在。马克思指出,货币“具有占有一切对象的特性”[1](P140),这一特 性恰恰显示出货币具有改变人的自然特性的能力,即它能使没有头脑的人变得有实际的 头脑,使一个跛子获得二十四只脚。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改变人的自然特性,并不是人 自身自然的改变,而是人的社会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形成,也就是说,货币能够创造人的 社会的和文化的能力,从而使人克服他的自然能力的缺陷。货币的这种功能表明,货币 所创造的,绝不是人的自然存在,而是人的社会的、文化的存在。不仅如此,货币还以 自身具有的“分离剂”和“粘合剂”的功能,把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个体与整体的 人类的生活联结起来,建立它们之间的特定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把货币称之为“社会的电化学势。”[1](P144)其二,货币创造人的异化的, 即否定性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货币就其本质而言,是以颠倒和混淆的方式创造人的 社会的和文化的存在。颠倒和混淆一切人的和自然的性质是货币的神力。“货币的这种 神力包含在它的本质中,即包含在人的异化的、外化的和外在化的类本质中。它是人类 的外化的能力。”[1](P144)反过来,也可以说,人的异化、人的否定性存在就是货币 的人格化,或货币的人性表现。货币的这一特性使货币成为历史运动的现实力量,因为 货币的神力所造成的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是通过现实的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运动实现的,而 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运动是个体扬弃社会整体的过程,亦是个体获得普遍价值的基础。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人的自我实现看作是私有制和扬弃私有制的历史运动,而货 币就是整个人类历史运动中的重要一环。在这里,马克思不仅不否定货币的积极作用, 而且还从货币的否定性创造方式中发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现实力量,发现了否定性辩证 法的历史根源。其三,货币能够打通人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现实之间的联系,实现价值观 念和价值现实之间的相互转化。马克思从思维与存在的高度考察货币的功能,指出,货 币具有使人获得他想得到一切的能力,具有把人的任何需要转化为现实的本领,也就使 他具有“把观念变成现实而把现实变成纯观念的普遍手段和能力,它把人的和自然界的 现实的本质力量变成纯抽象的观念,并因而变成不完善性和充满痛苦的幻象;另一方面 ,同样地把现实的不完善性和幻象,个人的实际上无力的、只在个人想象中存在的本质 力量,变成现实的本质力量和能力”[1](P145)。由于这一功能,货币才能超越价值观 念的束缚,进入人的物质活动,从而成为实践的一个要素,参入人类历史运动。当然, 货币作为实践的一个要素,是以自己的方式,即以混淆和替换、颠倒世界方式,参入历 史运动,所以,它创造的现实是异化的现实,它创造的观念是宗教的观念,总之,它创 造的是历史的否定性存在,是供以后历史扬弃的现实基础。我们认为,马克思把货币作 为实践的一个要素来考察价值观念与价值现实之间的关系,即价值思维与价值存在之间 的关系,是他的价值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他的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这 一考察不仅揭示出实践是如何获得价值规定性的,而且还揭示出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获得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规定性,从而表明,实践作为一种否定的辩证法只有在价值论的 意义上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