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眼中的“法国小农”(一)
详细内容
摘要: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主义中非常重要的著作,该文因其蕴含许多重要理论意义而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从马克思阐述“法国小农”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对马克思阐述的“法国小农”理论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力求结合马克思的“法国小农”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小农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国小农”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于1851年12月―1852年3月写作完成的。当时正值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在法国建立军事独裁政权。文章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阐明了路易・波拿巴政变成功的原因,认为政变的发生与成功不是偶然的,不应将之简单的归因于路易・波拿巴的人格和野心,而是应从1848年革命以来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去寻找。另外,还特别指出,政变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国为数众多的小农阶级支持路易・波拿巴。马克思在文章中对法国小农的阶级状况以及革命态度作了尤为精辟的分析,至今看来都是精彩绝伦的。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必要结合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一步对马克思的小农理论进行讨论,吸取马克思小农理论的营养,这对于我国小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阐述“法国小农”理论时的历史背景
1848年2月,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同时也粉碎了资产阶级保留君主制的阴谋。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积极地参加了这次革命,但“当巴黎无产阶级还陶醉于为它开辟的伟大前途并且认真地埋头讨论各种社会问题时,旧的社会力量却在集结,联合,醒悟,并获得了国内群众的意外支持,即获得了那些在七月王朝这个障碍物被推翻后立刻跃上政治舞台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意外支持。”资产阶级窃取了二月革命的果实,成立了资产阶级占多数的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一方面被迫采取一些进步性的措施,如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实行普选制,同意集会、结社、出版自由;另一方面暗地积蓄力量,孤立工人,采取了反动敌视工人阶级的措施。1848年6月,巴黎无产阶级发动了六月起义,与资产阶级展开了第一次的阶级大搏斗,但是最终获得胜利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共和派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颁布宪法后于1848年12月10日举行总统选举。路易・波拿巴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超党派”的人,在竞选宣言中向所有阶级都提出了带有煽动性的纲领。因此,路易・波拿巴最终以550万张选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总统。可以说“波旁王朝是农民的王朝,奥尔良王朝是金钱的王朝,波拿巴王朝是农民的王朝,即法国人民的王朝。”而对于“12月10日的选举是曾经不得不支付了二月革命的费用的农民反对国内其他各个阶级的表现,是农村反对城市的表现。”在路易・波拿巴执政以后,他联合秩序党人打击资产阶级共和派,成立了“秩序党”内阁,用“秩序党”控制的立法会议代替了共和派的制宪会议。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了政变,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确立了军事独裁政权的统治。路易・波拿巴的政变震动了整个欧洲,是对法国的整个革命与民族的一种彻底的欺骗与侮辱。可以说“1848年12月10日的选举只是在1851年12月2日的政变中才得以实现。”
二、马克思阐述的“法国小农”理论的主要内容
路易・波拿巴之所以能够政变成功,原因还在于法国为数众多的小农阶级支持路易・波拿巴。当时法国广大的农民政治上闭塞落后,小农意识严重,他们总是迷恋于拿破仑时代的美好时光。波拿巴向农民许诺要减轻赋税、保护小土地所有制,自封是农民的代表者。广大的农民在议会制共和国下受到盘剥,因此相信路易・波拿巴政权将给他们带来福利,波拿巴王朝就是农民的王朝,而当时农民又占法国人口的大多数,所以说他们的支持是路易・波拿巴政变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文章中,对于当时的“法国小农”有着深入而精辟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小农是小私有制和分散的个体劳动。马克思说:“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可见,小农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社会交往方式单调而且稀少,生活贫困而且受教育少,这些就决定了他们比较自私,眼光比较狭隘。
第二,小农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由于小农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分散的,这就造成了他们比较散漫、组织纪律性缺乏的特点。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相互隔离。”人们之间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有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他们之间分工简单而且互相封闭,不习惯任何组织和纪律的约束,一般情况下愿意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但是,在遇到外部压力的时候,却又容易一下子失去了活力,然后是互相推诿,过度依赖外力。
第三,小农经济是孤立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主要依赖自己拥有少得可怜的生产条件和传统技术,依赖直接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这种隔离状态由于法国的交通不便和农民的贫困而更为加强了。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分工,应用科学,因而也就没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各种不同的才能,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每一户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正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孤立自封和自给自足,造成了小农在思想意识上的封闭狭隘,使得当时的法国小农过分迷恋拿破仑时代的美好时光,不愿意接受新的社会制度。
第四,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支配社会。由于小农阶级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固有的分散性、闭塞性、隔绝性和缺乏主动性、组织性而容易成为现代社会中最稳定、最保守的因素。在当时农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的法国,市民社会力量弱小难以制约国家,国家政权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这是因为小农阶级“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它的官僚不再需要道义上的权威,便可以合法存在。和市民社会比起来,国家机器已经大大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没有经济的社会化联系,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政治组织,一种自在状态的阶级必须通过别人才能代表自己。在小农汪洋大海中社会化唯一方式就是行政权力支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