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文明”的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文明”的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

详细内容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深刻地揭示了俄、中等东方落后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并由此提出了这些国家走向“社会文明”的途径。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且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三个文明”和建设和谐社会等重要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实现社会文明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社会问题;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曾就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文明”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社会问题”及“社会文明”的思想
  
  (一) 俄、中等落后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
  恩格斯在1875年写作了《论俄国的社会问题》,1894年他又写作了《(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表达了他本人以及马克思生前对俄国社会问题的看法。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俄国的社会问题表现为沙皇制度和新生的资产阶级“合谋要杀死给他们下金蛋的母鸡”,即两者结合起来压迫农民和农村公社,力图置农民和农村公社于死地,加重农民的捐税负担。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了“人”的权利,不再像牲畜那样任人买卖、典押或赠予,但须向地主缴纳大大超过土地价格的赎金。“农民――其大多数――在赎买以后,陷入了极其贫困的、完全无法忍受的状态。他们不仅被夺去了他们大部分的和最好的土地,因而甚至在帝国富饶的地区,农民的份地――按俄国的耕作条件说――都小得无法赖以糊口。农民不仅为这块土地被刮去了极大的一笔钱,这笔钱是由国家替他们垫付的,现在他们必须连本带利逐渐偿还给国家。”因此,恩格斯说:“这次‘改革’的最重大的后果就是给农民加上了各种新的捐税负担。”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恢复经济的过程中提出,“野蛮状态”和“半野蛮状态”即文明程度低是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之一。当时的俄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生产条件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列宁1921年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提出,主宰俄罗斯联邦沃洛格达以北、顿河畔罗斯托夫东南、鄂木斯克以南、托木斯克以北大片空旷地带的“却是宗法制度、半野蛮状况和十足的野蛮状态”。此外,在俄国其他的穷乡僻壤,只有羊肠小道可通,甚至可以说是无路可通。“这些地方不也是到处都是宗法制度、奥勃洛摩夫精神和半野蛮状态占优势吗?”意思是说,在俄国广大的农村区域,尚处于类似于原始社会的野蛮状态或半野蛮状态之下,社会文明程度极低。在列宁看来,由于这种状况,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极为困难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社会主要问题之一是由于战争赔款和鸦片贸易引起的金银外流,老百姓的负担沉重。马克思1853年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文中写道:“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工业的破坏性影响、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更重更难负担,旧税之外又加新税。”马克思还引用咸丰皇帝在“上谕”中的话:由于不断地增加捐税,“小民其何以堪?”民众既受“颠沛流离之苦”,不应“再受追呼迫切之累”。意思是说,连皇帝也注意到老百姓的困苦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
  20世纪初,列宁在研究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中国的经济落后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分裂危险,是中国面临的主要的社会问题。列宁指出:“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封建制度的基础;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把中国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是他们受封建剥削的根源;这种剥削的政治代表就是封建主,以皇帝为整个制度首脑的封建主整体和单个封建主。”中国由于经济落后,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势力的渗入和干预,会导致地方势力的生长和膨胀,还会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和民族关系的恶化,从而出现民族分裂的局面,“中国愈落在欧洲和日本的后面,就愈有四分五裂和民族解体的危险。”在他看来,民族分裂和解体是由经济落后的社会问题带来的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归纳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俄、中等东方落后国家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剥削,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命运十分悲惨;由于西方列强的干预以及地方势力的膨胀,容易导致或已经处于民族分裂的局面;由于文明程度极其低下,社会发展和进步十分艰难。
  
  (二) 俄、中等落后国家走向“社会文明”的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俄国走向社会文明依赖于西方文明的影响和俄国国内发生一场改变沙皇封建制度的革命。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粹主义者提出俄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长期发展的过程,以农村公社为出发点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即走向“现代文明”。马克思、恩格斯有条件地肯定了他们的观点。一个条件是俄国能够吸收西方文明的影响。马克思1881年在有关文章中指出:“俄国是在全国广大范围内把公社所有制保存下来的欧洲惟一的国家,但同时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同较高的文化同时存在,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积极成果,就有可能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破坏。”恩格斯在有关文章中更明确地指出,假定俄国可以由农村公社为出发点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即走向现代文明“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作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兴盛的国家里被克服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榜样上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开始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意思是说,俄国本来不能以农村公社为出发点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即走向现代文明,但是由于农村公社同西方文明同时存在,如果西方已经建立公有制的社会制度,如果俄国吸取了西方这方面的文明成果,则可以由农村公社为出发点走向现代文明。另一个条件是俄国国内发生一场改变和灭亡沙皇封建制度的革命。当时沙皇制度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农村公社,力图置它于死地。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发生一场革命,改变和灭亡沙皇封建制度,才能保证农村公社的存在与发展。马克思在有关文章中写道:“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