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试析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一)

试析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要求,关系到大学生的人性培养和品格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以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高度统一,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完全的现代人。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教育
  胡锦涛同志2003年底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时代提出的基本要求,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历来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标志,从“人类的本质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条分外鲜明的红线。
  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倾毕生精力关切人类命运和解放事业。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宣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独创的唯物史观概括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把“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确定为马克思主义逻辑系统和价值系统的出发点。他们把共产主义解说为:“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理想社会的最高成果被看作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在资本论》中,未来社会被规定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因此,人类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兑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品质,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要坚持“从群众出发”的原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毛泽东曾提出“人民战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等重要理论观点,反复强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共产党人要以“群众为师”,“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所有这些,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依靠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立场,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他在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社会发展观的同时,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发展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在谈到党与群众的关系时,他说:“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突出的特点是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变和提高来描述战略阶段划分,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科学态度的实践性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时期党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江泽民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坚持以人为本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胡锦涛高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强调党的干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领导干部要多办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好事实事,把各项工作奠基在人民群众利益基础之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

  2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要求
  江泽民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为实现现代化培养人才的重任,这是一个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如果我们从时代的高度着眼,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高点来看待问题,那么,坚持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它必然同世界历史进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互影响。首先,当今世界最突出的变化是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将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人们之间的平等交换原则得到普遍认同,具有独立人格和充分社会化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体,这就要求未来劳动者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同时,知识在经济创造中的作用突显,经济发展由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转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和最宝贵的财富,成为综合国力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树立“世界历史性”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创造出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物质文化条件,为中国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力量源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着眼于大学生人性、品格的教化,培养他们对人类社会进步和解决人类面临困境的高度责任感,促使他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当今中国,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今天,就是要培养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人才。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抓住人才这个生产力中的根本要素,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完成中国先进生产力开拓者的历史使命;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才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武装当代大学生,引导广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发展先进文化;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才能把教育事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广大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自己的成才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完善和提升自我,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的内涵和切入点
  教育是教人做“人”的过程,而要做好一个“人”,就必须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人活着为了什么?第二,怎样做人和做一个怎样的人?第三,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做人的核心和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做到富有成效,首先要解决好教育理念问题。正如列宁所说,“首先要解决好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如果我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眼光审视当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理念和方法上,都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