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江泽民同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研究(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从适应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预见综合国力竞争的发展趋势,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粉碎“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等角度,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论文关键词:江泽民;马克思主义;教育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实际,开辟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境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新认识。
一、站在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高度。“旗帜问题至关重要”
20世纪90年代前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某些仇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和人士期待着“东欧倒,苏联倒;苏联倒,中国倒”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1997年,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对那些持“领导人变,政策变”习惯性思维的人来说,也对以后的中国是否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透露出疑问。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打什么旗?江泽民同志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中国一定要高举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他说:“在当代中国,有了这面旗帜,有了这个精神支柱,一个有五千万党员的大党才会有更加坚强的战斗力,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大国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而且经验表明:“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斗争越尖锐,我们就越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不论发生什么事情,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不能变。这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快更好,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党,关键在于保持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为此,最根本的是坚持不懈地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特别是县以上领导干部。江泽民同志认为,有了这一条,其他事情都好办。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只有通过全面的经常的教育,才能真正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无论是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还是防范腐败问题、防止和纠正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都要坚持教育在先。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历来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并以此作为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和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拒腐防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江民同志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全党系统地深人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进行这‘三个基本’教育,一定要贯穿党性教育,突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党员”。
要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思想活跃,但缺乏实践锻炼和政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还不稳固。教育决定着他们的成长,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这样,才能增强青少年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要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青少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江泽民同志提出一定要发动全社会来做。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则是巩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果、完成人的终身教育的重要保证。
二、体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
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通过对1956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出现的曲折和反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邓小平彻底否定了“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极左思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继而号召全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现状。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总体上提前完成了解决“温饱”的经济奋斗目标,但是我们在教育上又出现了很大的失误,这集中表现在放松了对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现象。江泽民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这就说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通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参与综合国力的竞争与较量。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长期以来,综合国力中包括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综合国力的竞争与较量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等,而思想教育工作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承担着特殊的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培养民族凝聚力一方面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党,这样的大国,这样人口众多的民族,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如果没有以正确理论为基础的强大的精神支柱,那末,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将是不可想像的,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谈不上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突出问题。根本的出路就是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的现实选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经济、技术实力方面的劣势在短期无法得到根本改变,但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扬己之长,补己之短,我们就能在激烈的综合国力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