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文化革命”观及其现实意义(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针对苏俄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国外环境等因素提出了“文化革命”的思想。列宁认为,一>必须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二>要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继往开来;三>文化教育必须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研究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分析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政治环境,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必将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列宁 文化革命 文化建设 科教兴国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提出了“文化革命”[1]的思想。列宁认为,当时的苏俄经济文化非常落后,是一个“文盲的国家”[2]。这一点,正是阻碍苏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俄国文化落后的状况,苏俄需要一场文化上的革命。而“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3]。基于这种认识,列宁结合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文化的建设同苏俄经济、政治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是为“文化革命”观。本文力图通过对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探讨,以期得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启示。
一、列宁提出“文化革命”观的历史背景。
列宁的“文化革命”观是其结合苏俄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实际而提出来的,是苏俄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是同苏俄历史实际紧密联系的。
一>、列宁“文化革命”观的提出是苏俄新经济政策不断深入的要求。
1921年春是苏俄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列宁在党的十大上提出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随后发表了《论粮食税》的长篇政策性论文, 正式宣布放弃实行了三年半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改行新经济政策。列宁说, “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需经过整整一个时代”[4],而且居民参加合作社“不是消极地而是积极地参加,我们还需完成一个‘文明的’(首先是识字的)欧洲人看来是很少的一些工作”。[5]须让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经历整个发展阶段”[7]。列宁认为能否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是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好坏的关键因素。并且,列宁提出的两个划时代的任务中,其中之一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8],即在农村中开展文化工作,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因为“没有整个的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9]。列宁提出这一系列措施“其经济目的就是合作化”[10]。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提出了工作重心转向文化建设的思想®,因此说,列宁的“文化革命”观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是新经济政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要求。
二>、列宁“文化革命”观的提出是苏俄新时期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俄为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政权,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苏俄文化落后的状况严重制约苏维埃政权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列宁认为,一方面,“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单靠苏维埃政权颁布的一道命令,或靠党提出一定的口号,或者派一部分优秀的工作人员去进行工作,那时不够的,还要年轻人自己把这个工作负担起来”[11]。而在“目前”,“可以用来建设这样机关的人才……只有两种”,即:“一心为社会主义奋斗的工人”和“有知识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人”[12]。那么这些人怎么样呢?前者:“受的教育不够。他们很想给我们建立优秀的机关,但他们不知怎样建立,建立不起来。他们直到现在还没有具备建立这种机关所需的知识和文化。而做这个工作所必需的正是文化”[13]。后者:“这种人在我国,比在其他国家简直是少的可笑” [14]。因此,可以说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列宁说,“我们的国家机关……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少经过比较认真改变的旧机关的残余。这些机关仅仅在外表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个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15],需要“发掘新的力量”[16]。还有一点,即如列宁所言,“我们的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了还不很久,而已经积了这样一大堆形形色色的渣滓”[17]。“官僚主义在苏维埃内部部分地复活起来”[18]。“官僚不仅仅在苏维埃机关里有,而且在党的机关里也有”[19]。因此,面临诸如以上的问题,无论是要“改造我们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受下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20],还是要培育“建立这种机关的人才”[21],都必须强化苏维埃政权的文化建设职能,大力提高无产阶级的文化水平,才能达到目的。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是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列宁“文化革命”观是针对苏俄文化水平的特殊状况而提出来的。
列宁提出要进行“文化革命”,那么,当时俄国的具体状况如何呢?列宁在《日记摘录》中有这样的纪录:“1920年每一千男子中识字人数为409人,每一千妇女中识字人数为244人,平均每一千人口中识字人数为319人”[22]。也就是说,仅就“识字”和“不识字”的情况而言,1920年68%的人民处于不识字的文盲状况。那么, 是不是说“识字”就表明有文化水平,能够胜任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呢?列宁认为,“不做到人人识字,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没有充分教会居民利用书报……我们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23]。因此,这种落后的状况与苏俄先进的社会制度的要求及不相称。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成为制约其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后,他认为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基础的经济和政治手段是足够了,缺少什么?缺少文化,缺少本领”[24]。
四>、列宁“文化革命”观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提出来的。
苏俄1921年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终于战胜了帝国主义的军事进攻。但“我们必须非常清楚的懂得:我们正处于同这些还强大的帝国主义敌人进行竞赛的时代。我们一分一秒钟也不应该忽视这一点。”[25]而且“我们注定还要长期生活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26]。苏维埃俄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四面包围之中,帝国主义用尽各种手段妄图摧毁这个使它们不得“安宁”[27]的社会主义新生政权。“我们的对手用各种各样的武器同我们作斗争,我们的对手还在意识形态战线上同我们作斗争。而在这条战线上的重要武器之一就是利用我们经济技术落后,利用我们的不文明,利用我们尚未消除的贫困”[28]。因此,苏维埃俄国只有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经济实力,强化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力度以及居民文化知识的普遍提高,改变自己“不文明”的现状,才能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列宁“文化革命”观的主要内容。
列宁的“文化革命”观是一个广泛的文化体系,是个整体性的概念。它既包括物质文明的内容,也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列宁自己也指出:“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完全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了,但这个文化革命无论在纯文化方面(因为我们的文盲很多)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有文化的人,就要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29]。我个人理解可把“文化革命”的内涵,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经济建设发展+共产主义觉悟的提高。所以,列宁的文化革命,文化建设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其中,文化知识教育、思想觉悟是文化革命、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这里就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和研究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
一>、大力发展全面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正如列宁所说,“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30],而“要很快地把俄国从一个愚昧的文盲国家变成人人识字的国家也是不可能的”[31]。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形势,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并科学的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使苏俄不断改变落后的状态,那么如何发展国民教育呢?列宁提出的办法主要有:&nb sp;
1、 扩大教育经费,加大教育投资,提高教师待遇。
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资,是列宁在苏俄时期,在经受了三年的国内战争,经济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提出的一个鲜明的思想。他指出要尽快地解决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1922年11月25日,列宁在给斯大林的信件中要求“削减海军舰只修建计划”时写道,“批准将‘纳希莫夫’巡洋舰造完”,“‘纳希莫夫’巡洋舰应当造完,因为我们可以把它出售获利”。“把其余的大型舰只缩减1/3,并责成主管部门相应的削减其所有开支……剩余款项用来增加学校经费”,“我们不需要舰队,而增加学校经费却刻不容缓”,而且以上所有措施“应当尽快解决,我想甚至就在今天解决”[32]。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增加教育投资的决心。同样,列宁在其生命最后时刻口授的《日记摘录》中又一次强调了对教育投资这个问题的极大关注。“首先应当缩减地,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开支,而是其他部门的开支,以便缩减出来的款项转作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开支经费”[33]。“不要再舍不得增加教员的面包供给额了”,“最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34]。同时,列宁还指出应该精简机构,采取那些“国民识字情况下可以不要,可以长期不要而且应当不要的机关,……以发展国民教育”[35]。
列宁这种扩大教育经费,教育投资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而其思维的正确性在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得以证明。布哈林在列宁忌辰纪念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化革命”问题时说,“列宁在一次讲话中说活,在教育事业上我们不能吝啬。现在应当更加尖锐地重审这一点,因为现在一系列经济建设问题都要碰到文化问题上的障碍。例如,大家知道,在我们的基本建设工作中有一系列巨大的缺点:有失算和疏忽,有大量糟糕的设计方案等等。归根到底,这是我们的文化问题”[36]。
2、 实行“城市包围农村”,工人支援农民的文化下乡和全方位的教育策略。
列宁在总结国内战争的经验时说,“在国内战争比较危急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呢?”[37] “我们是把党的优秀力量集中到红军里,我们动员了我国工人中的优秀分子,我们到我国专政根基最深的地方去发掘新的力量”[38]。也就是说,我们是把“优秀”的力量集中起来,去宣传、教育和鼓动,以影响更大层次的人群,形成新的力量。基于这种经验性的认识和总结,列宁在文化建设中指出,“必须在工厂的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为宗旨的团体(党的,工会的,个人的)。[39]”“我们(青年)要联合起来到农村去扫除文盲,使我们这代青年中不再有文盲。我们要努力使青年们能主动地积极地从事这个工作”[40]。并且只有“他们在这种工作中取得实际成绩时,他们才会成为共产主义者”[41]。可见,列宁把能否下乡送文化并取得成果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上来。列宁还指出要“所有的城市支部都‘分配’给一个农村支部,使每一个‘分配’给相当的农村支部的工人支部,都能够经常注意到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时光,来满足自己兄弟支部的各种文化要求”[42]。总之,列宁主张发挥城市青年团,工人,党支部等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的教育发展,文化要求和知识传播。后来,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一点也是科学的,正确的。“在经济领域,群众工作领域……在整个文化领域,我们已经站在大规模的任务的大门口,我们已走出一室内,走出文化的小书斋进入城市的大街广场,把文化的使者派往农村,派往穷乡僻壤。我们的科学开始越来越多的带动我们实践的飞轮转动……工人阶级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工作范围”[43]。
3、教育应当同工农生产劳动相结合。
列宁指出:“单单从书本来了解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极不正确的。现在我们的言论和文章,已经不是简单的重复以前对共产主义的那些论述,因为我们的言论和文章都是同日常各方面的工作联系着的”[44]。而专家们则应当“从经济建设那儿领取自己的理论任务”[45]。同实际相脱节的理论是没有的,是“一文不值”的。他还指出,“必须是使共产主义青年把自己的学习、训练和教育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不要观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的书籍和小册子”[46],而“应当利用自己的每一刻空闲时间去改善菜园工作,或在某个工厂里组织青年学习等等”[47]。“只有在劳动中同工农打成一片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4 8]。
4、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
要改变苏俄文化落后的状况就必须首先解决“为人师”者的问题。教师是教与学这对矛盾中的主导力量,教师能否安心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因此,提高教师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列宁在其《日记摘录》中谈到,以往我们做了“不少的工作”[49],“但是我们没有做主要的事情”[50]。而这主要的事情就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或很少注意到提高人民教师地位问题,而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什么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资产阶级文化”[51]。因此,现在我们“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来唯有过地,在资产阶级社会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52]。只有这样,才能“是使他们从资产积极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以便通过他们去争取农民”[53]因此,必须解决教师地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