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视南和方法(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理念与方法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高度一致性这一特征,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大致包括发展史、方法论、文献学、传播学、本土化和时代性这几个方面。
如果说,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更多地来自书本上的东西,那么,现实生活,无论是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世界格局和国际政治的变化都在印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观点,促使我们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解释和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也要求我们更加真切地领会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高度一致性这一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他们的工作及其研究成果本来就是融会贯通的,并没有进行分门别类的学科化。但后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解读过程中却被分割成几个板块加以研究和灌输。如果说,这在以往还产生过某些正面作用的话,那么,今天还停留在这样的认识水平上就很成问题了。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分门别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利于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也不能真实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包括不能解释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何以经久不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应该承认,作为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现在仍显得比较薄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基本上还沿袭了以往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理念与研究思路,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扩展与延伸,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一个整体,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统一起来。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作深入透彻的研究,并通过适当途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有效传播,才能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还有助于青年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将使我们更加深刻地领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艰苦卓绝的理论建树,他们的人格力量、精神境界与道德感召力,以及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探索。事实上,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一个典范,这也是使马克思主义仍然拥有举世公认影响力的最好例证。
应该承认,我国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各自为政的情况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许多研究成果还很难反映到理论宣传和教育中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对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已很微弱,从上而下都很不满意,迫切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大致可以包括发展史、方法论、文献学、传播学、本土化和时代性这几个方面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发展线索与当代意义,比较充分地展现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的整体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发展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展现为不同时代和地域特点的主题变迁,从各种角度丰富了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曾长期被理解为革命理论,后来又被图解为这样那样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混乱。几经曲折,披沙沥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越来越凸显出来:自由劳动、无产阶级进而是人的解放,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贯彻始终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轴心。
人类社会进步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在不同历史和地域条件下,人们争嘛口实现解放的理论诉求会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主题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包括早期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斗争主题;与第二国际分道扬镰后,东方国家革命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主题;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乃至改革开放、谋求新的发展的主题。在西方世界也出现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揭露资本主义弊端、反对劳动和人的异化、推进劳工运动和社会改良运动等主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当然离不开经典作家、共产党领袖的杰出贡献,但还不能仅仅限于他们的著述言论;许多来自不同国度、不同研究领域,基于不同政治立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真知灼见,甚至批评者也起着某种特殊的激励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来就是在不同思潮的激荡中发展起来的。
方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高度统一。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涉及许多学科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托。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性研究转向整体性研究,必须有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的转变。
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各自有一套研究方法,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不是这些方法的简单“叠加”或“拼装”。研究方法事关抵达研究目标的路径,这种整体性研究方法就要求超越分门别类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可以说,没有方法论的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创新。
时至今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应该遵循怎样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甚至还没有比较深入的探讨。研究“范式”也就是要解决视角、框架、途径和叙述等一系列方法论问题。如何使以往各自为政的分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融会贯通,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就必须加强“范式”转型研究。
方法论问题,既有各学科研究都涉及的共性问题,也有不同学科的个性问题。有个性,就有比较;有共性,就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也有一个在以往学科研究基础上进行比较借鉴的问题。通过比较借鉴,充分吸收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优势和功能,博采众长、举一反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论创新。
文献学研究。我们一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与本土实践、时代发展相结合;但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一知半解,对一些重要概念、论断的意义和适用条件语焉不详,就不可能很好地实现这种结合。不肯认真钻研的浮躁学风还会导致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因此,把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研究就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也不应限于经典作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述,还应该包括许多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重要著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献学研究,首先应评述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献的编纂背景与考订特点;恰当评论第二国际代表人物、苏俄时代革命家、理论家的理论贡献,澄清一些重要概念、论断的本义,准确理解有关内容。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领袖著作、重要文献、专题论集的研究更是我们要高度关注的。
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理论家的著述汗牛充栋,但他们的研究大体还是可以概括为若干主要命题,分层次、多维度解读这些命题无疑有助于更加深刻地领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文件,以及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不同理解的第二国际以来社会党运动文件也是不容忽视的理论文献。另外,还要注意吸收国外研究机构、基金会、网站及档案馆发布的正式非正式出版信息。
传播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不能止步于研究者的工作,还必须以精神的力量吸引最广大的“受众”群体,这就需要运用先进的传播理念和有效的传播手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愿意接受、真诚信服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