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浅析坚持并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方法(一)

浅析坚持并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方法(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探讨;意见
  论文摘要: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大方针原则中,首要的是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灌抽”的原则和方法。文中综述了高校理论界对“灌输”问题的探讨,并重温列宁和我们党关于理论“灌翰”的思想理论观点,着重提出了坚持并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具体意见。
一、引言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大方针原则中,“德育为先”首要的是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本文就目前高校对理论“灌输”存在的问题作一点探究,提出必须坚持并优化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原则方法。
“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这就是列宁提出的著名的“灌输”理论。我们应以此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的实质是育德,培养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具有优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个体,使其适应现存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从德育的体系来看,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协调,结构合理,才能提高德育的整体效应。其中政治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决定德育的性质和方向。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这个武装大学生头脑的工作,就是理论灌输工作。
二、重温列宁和我们党关于理论“灌输”的思想观点
列宁在107年前写的一本著作中系统批判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经济派,集中论述了理论灌输的思想瑾论原理,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是用革命理论指导实践的极端重要性。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革命理论如此重要,因为它是党的三种斗争形式之一,即除了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以外,还有“理论的斗争”形式。列宁的这个思想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为此就要“进行社会主义宣传”,“唤醒工人”,使其从自发参与工人运动过渡到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由此可见,用革命理论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和优点。
二是革命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是理论对群众的“灌输”。列宁十分明确地说:“可见,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对这种“灌输”,列宁注明说“直译就是充实无产阶级”。因此,“灌输”的本意就是“充实”。
三是革命理论对群众“灌输”的必要性。笔者把列宁对此的分析归纳为四点:第一,“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里说的社会民主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这种工联主义的座佑铭是:“为改善经济状况而斗争!”“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更加切实可贵”。他们主张,工人阶级进行斗争只是“为了自己本人和自己儿女”,而“不是为了什么将来的后代”,也不是为了“将来的什么主义”。这种“工联主义”意识,就是毛泽东说的表明无产阶级“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一旦经过革命理论的“灌输”之后,认识上升到了理性阶段,“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第二,“工人阶级自发地倾向于社会主义”的说法不能成立。列宁对此分析说,“然而最流行的(而且时刻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复活起来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却自发地而又猖狂地迫使工人接受它。”为此必须对工人群众进行革命理论的“灌输”。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革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种理论创造。“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第四,对工人群众不灌输革命理论,轻视“自觉因素”,势必有助于资产阶级思想对工人的毒害。这是“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的客观事实。“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

以上三点,力求在“灌输”问题上正本清源。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列的理论“灌输”的思想理论原理。
毛泽东除了上述的“自在的阶级”和“自为的阶级”的论述之外,高度重视革命理论“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把它称为“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中心环节”,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抗大的教育方针的第一条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还强调对群众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理论“灌输”应当是“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这就强调了“灌输”的技巧和方法问题,意义非常重大。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培育“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的问题。他说:“在人民中间,在青年中间,也要讲信念。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在“四化”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而为了树立正确而高尚的理想,就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
江泽民同志说:“要通过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课上得更好。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这样,才能增强青少年抵制错误思想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他明确提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等“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江泽民同志不仅强调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目的意义,而且提出了转变“单向灌输”的严重课题,意义同样重大。
胡锦涛同志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德智体美,德育为首。而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
三、坚持并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灌精”的浅见
对马列主义关于理论“灌输”的思想观点,我们不但要坚持,而且要优化,其理由就是在新的时代和实践的条件下,我们要把它与时俱进。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方式必须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意识变化的如下五个增强,一是利益意识,二是平等公正意识,三是自主自立意识,四是发展意识,五是选择意识。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思想成长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的、有益的,但是其消极方面绝对不可忽视。有的大学生推祟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怀疑和动摇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的把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等理论视为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的灵丹妙药,甚至主张用它们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的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个人主义意识有所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意识有所淡化。这些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育人功能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密不可分。从教学来说,教材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不够强,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实践教学比较薄弱,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学科建设基础比较单弱。又从育人功能来看,有的教材和教师弱化了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比较、回答现实问题的能力的教育功能。
怎样坚持和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呢?这里说的“优化”,指的是进一步增强,旨在通过创新和完善理论灌输的制度体制机制,达到强化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古人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人言,坏的制度使好人变成了坏人,好的制度使“坏人”变成了好人。可见制度体制机制的重要,为此提以下五点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