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现代人的精神培养具有重要人文价值(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现代人的精神培养具有重要人文价值(一)

详细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审视当代思想文化时,我们会发现这个时代的思想观点复杂纷呈,不同的思想观点以及价值观相互冲突、激荡,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是多元的。然而,正是这种相互矛盾、冲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蕴含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失落与分裂。
  当今世界一方面是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另一方面也使得现代文明陷入深重的危机:因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系统使得人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因竞争的加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隔阂、冷漠,因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膨胀而带来人的行为失范等等。
  现代文明给人带来的伤害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伤害,它导致人自我的失落,价值观的崩溃,人文精神的枯竭。马克思在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时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面对现代文明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梳理这一切,以理性的心态、以多维的价值系统和评价尺度来审视中国传统思想,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思想对缓解现代社会精神危机、培养现代人健全的精神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传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历史长河中多种思想文化元素的综合体,经过多个时代不断淘汰、选择、积淀而成。它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积淀起来的,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的,没有延续和积淀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迁也就没有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中一些传统会成为历史的陈迹而被送进博物馆,另一些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传统则在新的时代发挥重要作用,与现代社会和新的文化因素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新的传统,这是思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内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意味着“过去存在过的一切”遗存物,其更深层的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传承的思想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开启于过去而融透于现在又将延续至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独特的精神信念和价值意识,它在社会机体组织以及人们的心理深层结构中有着不可替换的生命力和潜影响力,这些也已积淀为人的普遍心理和意识素质的因素时刻在规范、支配着人们未来的思想、行为。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历史上百家争鸣、儒道互补、儒道释相互融合等等,各种思想相互融通,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或国家文化素质的鲜明特征和突出表现。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受该民族的文化特质决定,并反过来表现和影响着该民族的文化素质及其发展变化。说儒家思想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是从儒家文化对构建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和作用来讲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的鲜明“民族精神”或“民族个性”。
  当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发掘和论析,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而且蕴含着鲜活的生命力。
  
  一、以人文主义的情怀化解科学主义对人类带来的伤害与困惑
  
  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情势下,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情怀对于化解科学主义对人类带来的伤害与困惑无疑是一剂良药。
  近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这无疑是科技主义的成功一面,然而也使得现代文明陷入深重的危机。人们在科技的引领下肆无忌惮地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使得地球生态面临严重危机,而且在科技引领的工业文明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和威胁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那样渺小,人们似乎无法改变这一切。科技对世界的改变无处不在,在科技这头庞然巨兽面前,人是科技的奴隶,是满足各种现代机器运作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带来物质产品极为丰富,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无休止追逐利益和财富,竞争的加剧,导致人际关系的隔阂、冷漠,因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膨胀而带来人的行为失范等等。
  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看待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利与弊时,就会深深感到科技不能背离人文,科技是属于人的科技,科技应该具有人文的内涵,必须用人文的理念和价值观驾驭科技这头猛兽,只有这样科技才能造福于人类,否则,只能给人类造成无尽的灾难。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重在人文,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质,这一点以儒家表现最为典型。儒家以仁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仁既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仁的内容是“仁者,爱人”、“泛爱众”、“忠恕之道”等,这就是儒家文化所影响的中华民族基本心态的重要体现。根据这种心态,中国人传统上注重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亲和关系。儒家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礼,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是仁的价值的外在体现。礼是人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这种人文情怀在价值观念上的反映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心理的优点是朴实、厚道、待人以诚,从而导致社会和谐稳定,秩序井然。这无疑对于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具有借鉴意义。
  儒家以“人”为贵,以“民”为本。在儒家看来,“仁”以及“仁者,爱人”是最高的文化范畴。孔子当初只把“仁”看成是人的一种道德属性,也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存在。后来,儒家的继承者们不仅把“仁”看成是人的道德属性,更把“仁”视为宇宙和自然的属性,看成为世界最高存在。因此,儒家总是以“仁”或“人”为最基本的思维对象与内容,从而给儒家的思维方式带上了“人文主义”的特色。在儒家看来,“仁”是人们一刻也不能失去的。孔子甚至还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和“礼”都是“仁”的外在表现,是人与人之间感情关系的描述与规定。这些都说明儒家把以“人文”为基本内容的思维扩散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由儒家所奠定的“人文主义”思维的特质是强调入的感情因素,重视人在天地间的主体地位,一切从人出发,最后又都复归于“仁”或“人”。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思维,具有鲜明的对人的关爱与尊重的特性,倡导感情和谐和崇尚道德的价值。在现代社会危机问题普遍存在且日趋严重的历史条件下,“人文主义”的思维更是一种难得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