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解读―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 次货危机 虚拟资本
论文摘要: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对美国次货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虚拟资本的生成与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研究金融危机的意义三方面来时这场金融海啸进行解读。
从2007年夏美国开始爆发次贷危机,到2008年秋全面恶化,独立投资银行模式在美国消失,金融市场几近崩溃。虽然美国政府实施了规模空前的救助行动,但并未消除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担优,危机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蔓延,一步步演变成如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笔者认为,除了从操作层面来描述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技术性失误和政策性弊端以外,还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和实质,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来加以认识。
1.金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货币的出现,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的交换产生了时空上的分离,一旦这种分离导致商品卖出受阻,商品价值不能实现的危机就会发生。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和必须相互转换,资本运动过程中才出现了经济危机和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首先,商品买卖分为两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使货币与商品转化出现随机性、不确定性。因为卖出商品取得了货币的人,不一定立刻购买,这意味着货币退出了流通,而商品却在市场上等待。这种买和卖的分离或独立就使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其次,随着信用的发展,商品买卖中商品与货币不是同时出现,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出现在未来。如果一个企业依托信用所发生的商品交换的债务债权不是恰好在同一时期内相互抵消,而且它所获的进款不能清偿债务,就出现了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
2.虚拟资本与金融危机的发生
虚拟资本的运作直接表现为分配和交换关系。虚拟资本并不直接进人生产领域,也未直接用来消费,它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一般来说,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是没有生产成本的,其价格取决于人们在市场上对它的估价,也就是取决于人们对这类资产未来收人的预期。因此,可以将这类资产的价格看作是由人们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包括地产、证券、无形资产等,构成了虚拟资本系统。虚拟资本积累,在通常情况下是可以与实体资本积累相脱节的,即虚拟资本积累反映的价值符号可以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虚拟资本的量与实体资本的量不一致,且信用经济越发达,虚拟资本的量就可能更多地超过实体资本的量。一旦超量过大,交易主体的预期和信心就会受到冲击,虚拟资本量相应会急剧缩小,这就可以直接引发金融危机。据马克思分析,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就是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基础和条件。在这种金融系统超常发展条件下,只要证券市场的资本注人停顿、银行收缩信用、金融投机者或金融机构失败,都会直接触发金融危机。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接触到金融风暴产生的深层原因,即处于交换和分配领域的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相脱节以及生产和消费领域存在的严重矛盾。实际上,引起此次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市场问题,就首先表现为住房信贷的虚拟资本与建筑业实体资本的脱节,而这种脱节又源自于生产、消费领域的不理性行为和贫富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