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与哲学变革(一)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与哲学变革(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对存在本质的追问是古代形而上学的理论旨趣。在近代,形而上学以认识论的形式得 到新的发展。传统唯物论、经验论、怀疑论和唯心辩证法等从不同视角批判过形而上学 ,但受理论优于实践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未能克服形而上学的局限。马克思将传统哲学 的存在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变为人的社会存在问题,实现了实践先于理论的思 维方式的转变,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社会存在是人类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与自 然、人与人的“共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社会存在是异化的存在,探索改变异 化生存状况的途径,是马克思社会存在理论的旨归。
【关 键 词】社会存在/实践/存在/形而上学
【 正 文】
  存在问题是古代哲学思考的根本性问题,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是对存在之为存在 和存在整体问题的探讨。追问存在的本质,探寻终极存在,为人的生活提供理论支撑, 是形而上学的旨趣。按照哈贝马斯的概括,形而上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同一性 思想、唯心论、理论对实践的优先地位。在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中,虽然也包含着反形 而上学的“逆流”,但是,由于囿于理论先于实践的思维方式等,因此,马克思以前的 旧哲学未能冲破形而上学的堤岸。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存在的理论,则揭示了人类生活 的现实实践基础,使哲学向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回归,向生活实践世界回归,确立了实践 优先的思维方式,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
      一
  在古希腊,哲学家们把过沉思的理论生活作为人类自我拯救的途径,以为通过求知把 握终极存在,就可以对万物的存在作出终极的解释,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安身立命之本。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按等级分为“实践的、创制的和思辨的”三种类型,(P146)其中 ,思辨的理论知识高于其他两种知识。在思辨的理论知识中,形而上学又是最高的知识 、头等智慧,它提供固定的、终极的知识,这种知识只有少数具有卓越智慧的人通过沉 思冥想方可获得。因此,“理论生活方式居于古代生活方式之首,高于政治家、教育家 和医生的实践生活方式”,是“示范性的生活方式”。(P31-32)这种理论优越于实 践的思维方式,构成马克思以前的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
  柏拉图是古代形而上学的创立者,柏拉图在继承巴门尼德关于永恒、不动的“存在” 的思想基础上,把世界二分为经验的世界和超验的理念世界,把永恒的理念世界作为本 质,作为凌驾于万物之上的普遍的存在,而经验世界则只是现象,只是“模仿”和“分 有”理念世界。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是从感觉经验世界出发建构自己的形而上学 理论的。他认为,“存在”有多种含义,而最基本的含义是“实体”。实体指的是“这 个”,即个别的感性事物。感性事物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形式不能在事物之外分离存 在。在感性事物中,形式具有普遍性,是事物的“是其所是”,即事物的定义、本质, 而质料则只是被动的潜能,因此,形式是第一实体。作为第一实体的形式有时可以先于 质料而独立存在,技术就具有这样的特点。“由于技术生成的东西,它们的形式都在灵 魂中。”(P163)技术是“灵魂中的形式”,是“无质料的实体”。(P164)形式在 技术制作活动开始以前可以预先单独存在于思想之中,这表现出形式脱离质料而优先存 在的特性。他进而将由技术生成的事物形式的单独存在,去比附自然生成的事物,提出 离开质料的纯形式――神的存在,把它作为终极存在,作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和统一 的根据。
  由上可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研究形而上学的思维进路是不同的。柏拉图是由上而 下、由超验到经验的研究路向,亚里士多德则是由下而上、由经验到超验的研究进路。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理念世界主宰和决定感性经验世界的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 学虽然最终也导致了唯心主义,但就其以感性具体事物为基础而言,则具有唯物主义的 倾向。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从经验世界起步,反对柏拉图的先验理路,对柏拉图 的超验形而上学具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因而,是不同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的另一条线索 。
  形而上学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神学本体论的发展,在近代哲学中采取了认识论的表现 形式。在近代,认识主体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探讨存在问题转向主 体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但是,近代认识论依然沿袭理论优于实践的研究理路,它把主 体抽象化为沉思的头脑,或感性直观的个体,是与人的实践性存在相脱离的认识论。近 代认识论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探讨,虽然表现出由传统的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转变 的倾向,但是,这却是以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分立为前提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及 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使知识成为实用化的知识,成为人们谋取利益的有效工具 。这对理论知识神圣性的传统观念具有重要的冲击作用。但是,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科 学运用于生产所产生的巨大效应,又使得哲学家们崇拜科学知识,以自然科学为范型建 构认识论体系。
  
  在近代,唯理论继承了柏拉图主义的传统,把超验的理性作为知识的来源,从自认为 牢靠的逻辑起点出发,通过逻辑推论追求终极知识、绝对真理。然而,作为“我思”的 认识主体是有限的个体,难以获得无限的绝对知识。因此,唯理论往往求助于上帝实体 的帮助,求助于人的直觉。直觉是少数思想家才具有的能力,因而,这是一种“贵族式 的认识论”,仍然带有古代哲学的遗风。康德对形而上学独断论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认 为人不能超验地运用知性范畴把握绝对的知识。但是,康德并不主张废弃形而上学,而 是力图建立未来合理的形而上学。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知性同一性思维方式进行了抨击 ,提出了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但他在反对形而上学的同时,却又建构了庞大的形而上学 的哲学体系。首先,他颠倒了现实世界和观念的关系,认为思想观念的产生,规定和支 配着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则必须迁就和顺应思想、观念。其次,他是按知性同一性思 维方式构造哲学体系的。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从空虚的“存在”向展开的、充实的、 丰富的“存在”的运动,作为终点的绝对观念,不过是完成了的、丰富化的“存在”, 终点和起点是同一的。由于他在知性思维的哲学框架内阐述概念的辩证发展,因而这种 辩证法受到形而上学体系的歪曲。第三,他的哲学是“预成论”的,在其理论前提中就 预先蕴涵了后面的内容。正如阿多尔诺指出的:“黑格尔的体系本身不是一种真正的生 成,它其中的每一规定都已经不明朗地被预先设想了”。(P26)第四,他把人抽象化 为“绝对的人格”、客观观念,而“人不过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 工具”。(P533)在黑格尔看来,作为实体的绝对观念同时又是从事能动创造活动的 主体,每当它推出一个新观念,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存在。逻辑推移的各个规定是绝对 观念的生命的各个环节,是绝对观念的自我生命活动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批判道:“这 种办法,用思辨的话来说,就是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的过程,了解为绝对的 人格。这种了解方式就是黑格尔方法的基本特征”。(P75)
  近代英国经验论和法国唯物论继承了古代哲学重视感觉经验的传统,是一种世俗化的 、接近常人的思维。它们用感觉经验反对超验形而上学,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 方法贬抑抽象演绎。它们认为,形而上学所设置的超出感性形体之外的普遍存在物、实 体世界只是幻影,是虚构的想像的产物。但受机械物质观的影响,培根以后的唯物主义 变得“敌视人”了。休谟对感觉之外的任何实体的存在提出怀疑,认为超出感觉经验追 求终极知识、绝对真理是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但是,这些理论只是把形而上学的“沉思 ”变成了“静观”,并未突破理论优于实践的思维方式。费尔巴哈把“敌视人”的唯物 主义变为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揭露了神学的彼岸 天国世界的世俗基础。“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 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 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P77-78)因此,他对形而上学的 批判是半途而废的。
  总之,在哲学史上,形而上学虽然受到唯物论、经验论、怀疑论和唯心辩证法等多方 面的讨伐,但是,受理论优于实践的思维方式等的束缚,在马克思之前,形而上学在哲 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理论优于实践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为,人类最 基本的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前提下,才谈 得上从事理论、艺术等其他活动。因此,是实践决定理论而不是相反。实践是人的基本 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特点就在于,人是通过改变其他存在而存在 的,是通过实践而存在的。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的现实社会生活,人的存在从本 质上说是社会存在。哲学要探讨的不是现成的、既定的实体性存在,也不是外在于思维 主体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这样,传统哲学的存在论、思维认识存在论就被人的社 会存在论所代替。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首先是针对意识决定论的唯心主义观点的。马克思指出,不是 意识决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 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P72)马克思把社会存在理解为 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用社会存在说明意识,这表明,马克思是“把人类生活的生产和 再生产作为中心问题”(P641)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的各种现实生 活过程,是人类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在人的社会存在中,最基本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的 生产活动,是社会生产方式,这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意识不是脱离社会存在之外的 特殊王国,而是作为社会存在的要素包含在社会存在的总体之中。意识是对人的社会存 在的意识,是对人的实践活动、生活条件和关系的意识,是社会意识。意识固然有自身 的特点,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趋向,但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的世俗基础而独立存在和发 展。思想、观念是植根于现实社会生活过程的,是现实社会生活过程的理论表现和表达 。即使神秘的意识,也能从现实生活实践中找到其存在的根源。意识的相对独立化的表 现形式使得哲学家们陷入幻觉,好像理论、观念的基础不在现实生活世界之中,不在社 会存在之中,而是有自己内在的、自生的基础,并把它作为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用它 来说明人们的世俗物质生活。马克思曾经批判道:唯心主义“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 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 界的秘密”。(P16)它想用观念世界“来拯救他们所谓在自己的固定思想的威力下呻 吟的人类”,(P16)这是本末倒置的幻想。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虽然使得意识能够超出 当下生活实践的现状,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因而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目的性、理想 性,能够成为人们现实生活发展的先导,成为改变既定的社会存在的先导,但是,意识 的这种能动性是有现实基础的,是对人的实践发展可能性的预示,是对人的实践发展的 内在要求的反映和表达。此外,终极的、永恒的意识、观念也是不存在的。人的社会生 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是不断扩大的,因为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满足需要的生产力 是不断提高的,社会交往关系是历史地变化的。与之相适应,人们的意识也要随之发生 相应的变化。马克思说:“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 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P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