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农民革命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一)

毛泽东的农民革命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一)

详细内容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农民问题理论的运用与发展
  
  (一)突破城市中心论,提出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产生在工业较为发达,城市人口占较大比例的资本主义社会。因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革命的主力是工人阶级,革命的主阵地也应该在城市。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正是一条“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并且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共产国际的一切文献,一讲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也是同工人阶级联系在一起的,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曾坚持马克思创始人的观点,反对搞农民运动,他认为:“农民不是无产者,他们还有锄头、瓦屋,故他们是不革命的”。、六大前后,由于共产国际和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干涉,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仍然是以城市为中心,因为共产国际担心中国长期在农村活动会失去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变成“农民党”。大革命失败后党开始把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如何引导农民起来革命这不但是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国革命的唯一出路,毛泽东是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第一人,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他充分肯定了农民革命的重要地位和功绩,他强调说:“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他实际上提出了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他认为农民革命左右着革命的全局,农民革命的胜利是城市革命胜利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前提,“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由此,毛泽东得出了中国农村农民运动比城市工人运动更为重要的观点;“论功行赏,如果把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为十分,由市民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中的功绩要占七分。”
  
  (二)认识到农民自身的缺陷,并提出要把农民提高到无产阶级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经典学家都认识到了农民阶级的缺陷,虽然他们从来就把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看成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认为无论从现实阶级状况还是发展前途来看,农民都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可靠的同盟军但他们并没有把农民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更没有把农民运动提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高度。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出发,通过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调查,在充分肯定农民的历史进步作用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农民自身的缺陷,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农民革命动力论为基点,进而提出:中国的民主革命可以主要依靠农民的力量取得胜利,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他曾说:“所谓的人民战争就是农民战争,基本上主要的就是农民战争,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同时,他还讲到了另外一面,“强调对党来说,就领导思想而言,我们要同农民划清界限,要把农民提高到无产阶级水平,不要把党同农民混同起来,没有这一条,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可见,毛泽东所说的农民革命,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新型革命,它不同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斗争,这种革命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他是要用无产阶级的理论来改造农民。
  
  (三)从土地问题入手,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加革命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吸取俄国十月革命后对农民过分剥夺的教训从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成功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革命的不同阶段提出了自己的土地理论和措施。他提出了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中转移到农民手中,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综观中国实行土地改革的过程,可以看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人,对农民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视的,其方法也是逐渐完善和符合实际的,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不仅从根本上废除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十分渴望的土地,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中国革命的积极性。可以说毛泽东抓住了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土地问题,这是唤起亿万农民积极投身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