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就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内涵会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日益深化,其形式会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创新和日益多样。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科学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原则;必须坚持既继承吸收,又积极创新的原则;必须坚持既引领时代,又服务大众的原则;必须坚持既关照当代,又着眼未来的原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正处于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深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不仅需要建设较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条件,还需要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建设就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在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才能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一、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内涵传承?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统一。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文化;是指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面向世界的文化;是指既批判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又充分前瞻的面向未来的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一方面,先进文化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揭示,彰显了先进文化的价值维度。通过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揭示,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就能对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中一切非科学文化思潮形成无形的批判,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主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其民族性、人民性都彰显了先进文化的价值维度。先进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昭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凸显了鲜明的民族性。同时,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基础,植根于亿万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从而决定了中国先进文化必然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决定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必然服务于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先进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会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最杰出成果,就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认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708-709。可见,毛泽东指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向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发展方向,这些观点与论断也使毛泽东成为中国先进文化思想的奠基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并高度概括其基本内容,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2]367,揭示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的两个基本层面,即科学技术、教育与思想道德,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总结毛泽东和邓小平先进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就是说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进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胡锦涛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指出要树立以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观。面对中国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眼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胡锦涛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3]由此可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进文化内涵的演变一脉相承,都坚持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都是特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形式与方式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与要求,日益多样与不断创新。?
  所以,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就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内涵会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与日益深化,其形式会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创新与日益多样。?
  
  二、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科学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要求。?
  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科学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入手,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指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是科学的先进的理论与学说。所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理应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并中国化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五四”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分析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以及假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开创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成功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崭新局面,实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总结了以往的历史成果,又吸收了鲜活的时代经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由此可见,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先进文化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