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三农”问题研究(一)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三农”问题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三农”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本文探讨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时代性、复杂性去认识和把握其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三农新农村建设
0引言
重视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三农”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和思考。
1“三农”问题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性
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咯思想。从我党开始关注“三农”问题起,依次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农”理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突出体现在:揭示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由于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形成了近代特殊的城市和农村“二元”关系。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点。“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以苏联为鉴戒,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他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对农业和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的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可以说由于“三农”问题的重要复杂性,更由于我党对“三农”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解决,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长足发展。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改革是率先从农村突破,走了一条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道路。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安徽、四川等省的农民群众创造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成功,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与成功,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广大农民取得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农业连年丰收。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农村改革取得成效并为全面改革提供了支撑点的时候,邓小平提出了实行改革战略重点转移的设想。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到90年代人民生活由温饱达到小康。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2“三农问题”在新时期的问题和特点
2.1存在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由解决温饱问题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的水平还很低。这一时期既是“关键发展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但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的制约日益突出;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但是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很大,城乡差距越拉越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2.2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特点进入新时期,“三农”问题也表现出与过去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
一是城乡发展不同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198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为2.5:1,到2005年扩大为3.3:1。城乡社会发展资源占有失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同步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