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浅谈“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一)

浅谈“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江泽民;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摘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是面向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表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标志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而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建树。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就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系列重大理论建树的集中体现。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并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从两条逻辑线索、两个层面上去把握。其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其二,这也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融汇,使其中国特色化的过程。两条线索本质上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前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固定化,看不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也不能离开前者孤立地谈论后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应该具备“四个坚持”的理论态度:
  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这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内含两层意思:其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精神,没有这一坚持,也就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二,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把个别论断、具体分析与基本原理混同起来。
  第二,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这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紧紧把握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中国共产党80年成功的真谛,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因此,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仅要与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世界形势、时代特征相联系,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探索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以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中国民族性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化问题,同时也包含着如何批判、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问题。因此,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应具有“开放、包容”的思想境界,在坚持中开放,在包容中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与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结合中,更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地位。
  第四,始终坚持和进一步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理论魄力。坚持真理和探索真理是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和理论魄力的,而理论的魄力也集中体现于在坚持和探索真理中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研究回答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本着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标准统一起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照抄照搬、按图索骥的研究方法中解放出来,敢于和善于研究、回答一切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实现理论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具备“三大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此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融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个别词句和某个原理在中国的运用,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科学方法、基本原则内化于中国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实践中,并取得中国民族化、中国特色化的形式。基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具有这样三个明显的特征:

  1.强烈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一个鲜明的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它是一种实践的理沦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决定它的实际运用必须以具体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具体化,才是我们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说:“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邓小平也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2.浓郁的民族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该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性,应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新的民族形式。这种民族形式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融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发展和补充。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在表现形式上,毛泽东和邓小平都采用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简单朴实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进行阐释;任内容和实践上,他们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中的民族性精华,用来丰富、充实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