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小康社会体育社会化目标探讨(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健词】小康体育 发展方向 目标 社会化
【论文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体育有着实际的、丰富的内涵,必须切实把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轨道上来,要大力发展大众体育;小康体育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全社会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在此方向和目标下本研究确立了在小康社会进程中甘肃体育社会化目标。
一、小康社会体育发展方向
从中国体育自身的发展阶段看,我们要建设的小康体育,是指体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体育,是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体育需求的体育;是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体育;也是业余体育与职业体育、公益性体育与商业体育有机融合、协同发展的体育。小康体育的核心是提高全社会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让老百姓分享体育发展的成果和利益。应该说,20世纪后半叶中国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尊严和骄傲。但是,这一时期的体育发展主要还是在满足政府需求,尽管政府需求是公共需求,但毕竟不是个体生动活泼的,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而我们对这一类需求关照不够。全面建设小康体育就是要推动体育体制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发展模式由局部赶超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发展动力由满足政府需求为主向满足大众个体需求为主转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体育有着实际的、丰富的内涵,它对中国体育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
全新的实践需要有创新的理念来引导。建设小康体育要切实贯彻江总书记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重要指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位一体的现代体育发展观、体育事业全面融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观,利用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独特的魅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实际的贡献。同时,要以“体育,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确立亲民、便民、利民的发展理念,引导大众更新健身观念,在全社会倡导健身就是素质、健身就是品位、健身就是发展机会、健身就是生活质量的新观念,为全面建设小康体育奠定坚实的需求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体育必须切实把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轨道上来,要大力发展大众体育,推进体育的普及化、生活化、娱乐化和消费化,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有消费能力的多样化、差别化体育需求的格局。要大力加强大众体育的组织化建设,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面向大众的各类健身俱乐部,构建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营性体育组织体系,引导城镇居民消费组织化、专业化的健身娱乐服务。同时,小康体育要更加关注农村体育、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政府要加强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要利用彩票、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困难群体享有基本的体育权利和公共服务,实现体育对全民的关爱。
全面建设小康体育必须切实推动体育与经济的融合,大力发展现代体育产业。小康体育与以往体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小康体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随着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提供的体育服务将难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的体育需求。发展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讲,体育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事业客观的、现实的存在方式,是体育与经济互动的必然结果。发展体育产业,从宏观上讲,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符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有显著作用;从体育自身发展上看,是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实需要,是新时期创建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现代体育的多元功能,增强体育事业发展活动和动力的必然要求。在体育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没有高度发达的体育产业,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甚至还会失去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把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体育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措施,尽快做大、做强我国的体育产业,这也是小康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