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图书馆管理>民营书业图书高库存原因探析(一)

民营书业图书高库存原因探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针对掣肘我国民营书业健康发展的图书高库存问题,从市场的供求矛盾、图书的商品特性、行业的发行方式、民营书业自身的行业特殊性、发行渠道的上下游信息壁垒、采购的盲目多样性、库存管理和控制的落后、物流效率的低下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从而为下一步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案,促使民营书业乃至整个图书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民营书业;图书;高库存
  Abstract: High inventory, which has bee a serious problem imped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book industry. This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book inventory for nongovernmental book industry and proposes advices for reducing the book inventory of nongovernmental book industry. The causes of book high inventory for nongovernmental book industry ar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the modity characteristics of books, and the distribution mode of consignment and guarantee of returning goods, the numerous varieties operated, large quantity of suppliers, backward management and the inefficient of logistics etc.
  Key words: nongovernmental book industry; book; high Inventory
  
  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书业改革开放步伐的大幅加快,民营书业受到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地位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中国图书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著书业国际竞争时代的来临,民营书业面临着新华书店和外资书业内外夹攻的市场竞争环境,而且还存在管理落后、信息化现代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突出表现为居高不下的库存,高库存已成为掣肘民营书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探析民营书业图书高库存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寻找减少库存的对策,对民营书业的继续生存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民营书业与国有书业一样受到市场环境及行业特征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民营书业出现图书高库存问题的因素不但有市场供求矛盾、图书商品特性、行业发行方式等,而且由于民营书业的特殊性,还有信息壁垒、采购的盲目和管理的落后等原因。
  
  1市场供求的矛盾导致高库存
  
  1.1图书的出版量在增长,图书的需求比例在下降
  近几年来,图书的出版年年创新高,据新闻出版署统计,1999年以来,我国新出版图书量在逐年增长,无论是年出书品种还是出书数量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在图书出版迅速发展的同时,图书的需求却在萎缩。首先,近几年来国民的平均图书阅读率一直在减少。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4年对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从1999年以来的5年间,国民阅读率逐年降低,1999年样本的读书率是60.4%,2001年下降到54.2%,2003年降到51.7%。平均阅读率逐年降低使得图书市场的需求相对下降,图书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另外,电子书、网络、电视等媒介作为图书的替代品的广泛应用使得图书的需求进一步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供求关系。21世纪数字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图书,网络阅读日占主流,许多读书人已经养成网络阅读的习惯。据新闻出版署2004年《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的调查显示,在2003年,中国只有51.7%的识字国民阅读纸媒书,比5年前下降了8.7个百分点。这种供求矛盾成为图书高库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1.2供求脱节
  供求脱节是库存持续居高不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出版社图书选题偏离读者需求造成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大量平庸书销售不出而出现积压。相对其他竞争性商品来说,我国图书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长期以来图书供求矛盾一直较为突出。这种矛盾其一表现为供给方对需求方的实际需求缺乏严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主要根据经验判断,对大多数出版者来数,选题论证程序过于简单,有的甚至仅凭感觉,出版者缺少针对读者需求的调研,有所谓的“隔山买牛”的流行现象;其二表现为供求渠道不通,环节不畅,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读者抱怨要买的书无处可寻,而出版社抱怨有书卖不出去,无论是营销还是广告宣传都不到位;其三表现为供求结构的扭曲,读者所迫切需要的能解决他们实际面临的问题的图书匮乏,而读者并不需要的图书却大量重复出版,从而造成库存积压。
  由此可见,消费者阅读不足使图书出现“供过于求”现象,电子书、网络、电视等媒介作为图书的替代品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减弱了消费者对图书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出版社的出书量却年年攀新高,这种供求不平衡造成了大量的图书库存。而出版社与读者间的供求脱节、出版社的盲目造书又加剧了图书库存积压现象。
  
  2图书商品的特性容易形成高库存
  
  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在形式上是物质产品,在内容上却是精神产品,具有内容与形式既分离又统一的特性。图书商品的这种特殊性使它比一般商品在库存的管理和控制上的难度更大,更不好把握。
  2.1图书商品属非必需品,消费的弹性很大
  图书作为精神消费产品,与生活必需品相比,消费者的消费弹性更大,特别是文学类的图书表现尤其明显,读者根据消费水平和时间等因素来决定是否购买,既可以多买,也可以少买或者不买。因此,对图书需求量的准确预测的难度较大,民营书业的经营者往往由于怕错失销售机会而多配书,结果产生了积压现象。
  2.2图书商品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21世纪是经济突飞猛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因此对大部分图书来讲,其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有较强的时效性,尤其是一些财经类、教材教辅类的图书,更新最快。以教材为例,近年来教材改革的力度很大,政策的变动造成了改版的频繁,去年确定的内容今年发生变化,重新改版印制导致改版前的图书只能积压报废。据业内人士估计,有近50%的库存积压属于这一类。
  2.3图书商品存在明显的受众极限性
  对于日常用品、电器等商品,尽管它们也有其时效性,但由于受众较广,一旦市场销售情况不理想时,厂家可通过折价处理,消除库存。图书则不同,图书商品的内容属性决定了每一类图书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范围的消费者,对于其它消费者来说,该类图书没有什么价值,就如一本中小学教材之对于一位大学教授,一本IT行业专业书之对于一个农民。由于受众窄,更容易引起积压,而且库存图书即便被折价处理,其销售情况未必理想,回收率也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