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我国图书馆转型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民主建设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成功的关键,我国图书馆工作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通过图书馆的市民化而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从而促进社会民主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转型的核心内容。图书馆的市民化有三条途径: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社会化,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图书馆事业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转型
1 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渡过程,对人类社会进行社会形态学的区分就成为社会转型研究不可逾越的逻辑前提。马克思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三分法”,马克思主义者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种社会形态,形成了社会形态理论的“五分法”。社会形态的“两分法”也受到众多社会学家的支持。韦伯和帕森斯将社会基本形态分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滕尼斯用“Ge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表示;冯克利等主张把前者译为“礼俗社会”,后者译为“法理社会”;殷海光等主张把前者译为“通体社会”,后者译为“联组社会”。涂尔干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括“两分法”社会形态的特点。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形态理论,摩尔根将社会类型分为蒙昧的、野蛮的和文明的三种基本形态,戈尔德施密特确定了36种社会类型。
中国社会转型,金耀基认为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中国社会转型指从一个社会形态转到另一个社会形态,或者就是从此岸到彼岸的问题”;一是可能出现一个长时间存在的独特的社会形态——转型社会,即“主要是指中国社会从沉睡了几千年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逐渐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过渡过程”。秦晓认为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建立一个以现代核心价值观(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为支撑、以市场经济、民主政体和民族国家为基本制度的现代文明秩序”。社会转型必然地包括了社会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观念系统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2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图书馆转型
吴慰慈说:“图书馆是社会记忆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任何事业的转型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要深入的理解图书馆的转型,就必须把它置于社会转型的社会情境之下进行考察。
我国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封建藏书楼——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的演变过程。沿着金耀基的思路,要理解从“此岸”到“彼岸”的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明确何为“此岸”与“彼岸”?1996年,苏顿从技术维度将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基本形态: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虽然他的划分边界模糊,但为我们确定“此岸”和“彼岸”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一定程度上指明了从“此岸”到达“彼岸”的路径和过程。
从洋务运动开始,西方知识体系开始冲击中国人的传统知识结构。文化转型的直接后果是“中国新书籍及新图书馆已源源产生”。微观层次上,“新图书馆”的工作对象由“经史子集”转向反映西方科技和思想文化的“新书籍”。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等,无法在内容上有效地组织“新书籍”,从而导致分类编目研究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流。因此,20世纪初的文化转型直接导致了图书馆工作本体的转型。现今,我国已经建立了现代图书馆体系。相对于辛亥革命前期全国仅有40余所图书馆来说,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末,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运用,实现了“图书馆从单一的借阅服务格局向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过渡”,呈现出文献种类、服务方式、检索途径和读者教育工作的多元化取向。
在图书馆人不断欢呼技术带给图书馆巨大发展契机之时,图书馆作为“社会记忆的传递机制”却黯然无光。图书馆是“一个全民文化教育机构,尊崇并传播知识,负有促进社会文化教育的任务”。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集中体现这一精神实质。然而图书馆的信息传播和社会教育职能在我国至今仍未能够得到有效地履行。20世纪初,陈长伟就撰文批评图书馆服务对象狭窄,“惜乎能享受其中利益之人,仅少数学者而已”。今日,这种现象未能得到根本的改观。由于图书馆的运营经费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或主体机构的拨款,本身并不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在以内涵主要是经济和物质指标的现代化建设中,“图书馆是整体社会也是公共事业部门里面的一个弱势部门。”图书馆对“寄生”主体的强依附性,导致了它在保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势必将服务的重点倾向于“寄生”主体,“图书馆的‘公共性’逐渐萎缩乃至死亡也就成为一个不正常的‘正常’现象”。
回顾我国图书馆演变历程,转型的内涵主要集中于业务层面;其“价值体系和制度安排”只不过是被“抽离”出来的口号而已。
3 民主:图书馆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契合点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基本完成了业务的现代化转型,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然而,转型绝非“是指随着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将图书馆从里到外,从硬件到软件,彻底转移到信息轨道上来”,而是指树立服务意识,通过“无等级差别、无身份界限、无强制与无歧视”的服务,使图书馆成为社区文化建设、公民教育和公共政治生活中的“理想国”。如何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实现图书馆的转型,并使图书馆转型适应社会转型的整体趋势呢?民主建设,为我国的图书馆转型与社会转型提供了紧密的契合点。
图书馆与民主,何以成为可能呢?有人认为图书馆的发展史其实也就是一部民主进程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尤为彰显。从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公共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来看,现代图书馆制度得以确立“来自社会底层的呼吁”。“公共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是近代英国全方位社会大变化在文化方面的一种表现”。
公民能够理智地参与民主政治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获得充分的相关信息;一是公民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及政治素养。“向公民提供信息和教育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之一”,公民掌握充分的知识,向公民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科恩认为:“一个社会如果希望民主成功,必须负责提供并发行普遍参与管理所需的信息”,“在代表制的民主中,成员的教育是取得成功的一项条件,公民必须在智能上有所准备,以便担负参与管理时所必须完成的任务”。民主的成熟与成功,首先在于公民素质。公民必须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才能够自由思想、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志,才能够不被人操纵,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民主建设,做出知情且富有责任性的决定。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民主理念,卡内基将其财富的22%用于建设图书馆,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卡内基的捐赠,是美国现代图书馆制度建立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卡内基看来,“世上的民主摇篮,非免费公共图书馆莫属。在这个知识理想国里,无论等级官阶还是财富,一概无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