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代写论文,隐性课程是建立在人们的认识 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 心理学方式有感染、暗示、模仿、从众、内化。
关键词:隐性课程;心理方式;作用
隐性课程是建立在人们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已对这个方面进行过探索。保加利亚心理治 疗医生洛扎诺夫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功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创立了“暗示教学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证明了它是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内学者从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和研究隐性课程,随着对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更多的教育者意识到,隐性课程广泛存在于学校之 中,不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隐性课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隐性课程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去开发学生的潜力。作为隐性 课程,不论以何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都通过无意识发生作用。人在作为隐性课程的文化环 境、道德环境中生活就 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感染、暗示,或对其进行模仿,实现着文化心理积淀〔1〕。
隐性课程的特征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隐性课程的功能具有两面性,即正功 能和负功能。如今,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使更多学者们把目光放到了如何发挥隐性课程 的正功能上。隐性课程是通过人类无意识、易受暗示等心理特性发挥作用的,这正是隐性课程 正功能与负功能产生的内在机制。挖掘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方式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发挥隐 性课程的正功能、避免负功能提供帮助。
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主要有感染、暗示、模仿、从众、内化。
一、感染
感染是个体在无压力的情况下,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其他方式引起的与别人相同 的情绪和行为。感染有两种形式:一是情绪感染,二是行为感染。情绪感染是指一群人的情绪 统一起来,使个人放弃平常抑制其行为的社会准则,于是,每个人的行动便主要由自己的情绪 发动。情绪感染在所有参与者都有相同的态度、信念和价值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它们会促进个 体间的模仿过程。行动感染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向另一个人乃至许多人传播。隐性课程的 感染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要想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班风,离不开集体中各 个成员的努力,每个成员的行为都在相互感染,不仅包括着情绪间的感染(“我是班级的 小主人”观念在每个学生中形成),还包括行为的感染(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打扫教室、参 加班级活动等等)。
尽管感染是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我们可以有意地通过具体活动或者情境来 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如舒 适、整洁、安静的环境会形成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同时约 束学生的行为,使其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美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 对美的追求,而且能培养学生爱班、爱校、爱国的情感。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健康的文艺活动 使学生从音乐、文学、影视等艺术活动中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品德情感。
二、暗示
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影响。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环境和人之间不断进行交流的一种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 普通人群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某些信息的刺激和暗示下 ,人的潜意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每个人在生活中 都会或多或少的接受暗示,对于处在成长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接受暗示的可能性就更大。在教 育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可以减轻学生在课堂上 的心理负担,达到高速、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但是,暗示也是有两面性的,有些暗示是积极的,有些暗示则是消极的。对于个性心理 还不成熟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可塑性极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暗示都很容易对他们的行 为和心理产生影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消极的暗示,采取积极的暗示。积极暗示有两个作用:一是对学生的优良品行起积极作用;二是对不良品行起到抑制克服作用。
与其他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可以通过一系列间接的、不被人察觉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 ,发出信息,以此来调整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暗示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语言暗示。语言暗示是通过语言方式对学生加以暗示。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含有丰富的 信息,不管是音调的高低、还是语气的轻重和节奏的急缓,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取某些暗示。(2 )体态暗示。体态暗示是指教师用自己的眼神、表情、姿势、手势等非语言行为对学生加以暗 示。体态暗示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暗示方法。适当的体态暗示能起到激励、调节的作用。如在学 生回答问题时给以鼓励和赞许的眼光,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会让学生感受到莫大的鼓舞。(3) 环境暗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中,在学校中学习的学生更是如此。如在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引导和刺激学 生。教师通过创设特有的教学环境,能对学生提供积极的信息暗示,调动学生情绪。(4)自 我暗示。根据暗示信息的来源,心理暗示可以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暗示、周 围的环境暗示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同时,还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暗示。如教师对学生语言上进行暗 示,“你很聪明,你能行”,这种暗示就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暗示,学生就会认为:老师说我很 聪明,看来我只要努力就能做到。正如美国学者卡尔.施米歇尔所言:如果你认为学习另一种语言很困难,你就会感到困难。但是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老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 头脑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可能想到的情况还要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