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演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编演课本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教学;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欲与成功欲。
课本剧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分角色朗读,是师生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为基础,将其改变成能够通过讲台、教室、操场或舞台表演的相声、小品或小型话剧。它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学科有机结合,能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已成为取材于语文课本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和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型剧种。正如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老先生所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参与欲与成功欲的重要途径
1.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反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有了: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充分讨论,集思广益,甚至争执辩论。而真理是愈辩愈明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2006年笔者所带的一个文科班排演曹禺名著《雷雨》时,因男生人数极少,由全班“公投”由一女生反串周朴园。刚开始连笔者都替她捏着一把汗,毕竟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太复杂了,高中生很难把握,更别说由一个女生来演了,这其间分寸能拿捏到位吗?
为了不负众望,这位女生与另一位演鲁侍萍的女生在课间经常讨论研究,反复对台词。到了全校公演的时候,这位女生还发动家长去专业的滑稽剧团借来了服装道具。最后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她这个“周朴园”居然演得那么到位,不仅盖过了其他班由男生饰演的“周朴园”,还得到了评委教师的青睐,获得了校首届戏剧节“最佳演员”的殊荣。另一位扮演鲁侍萍的女生在舞台上也是真情投入,演到激动处,泣不成声,流下了眼泪。这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发挥特长,增强信心
根据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各尽其才,能导则导,能演则演,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尤其是挑选演员,充分放手,把学生自主报名与全班公开投票选择结合起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全班的积极性,而被选中的学生为了不负众望也是全情投入,排练非常认真。半个月下来,参演学生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大都体验到了成就感。甚至有的同学脱胎换骨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成功塑造了舞台人物形象,还重塑了自我形象。其中,在《雷雨》中扮演鲁大海的同学,平时行为散漫,对自己要求不高,虽然数学成绩“一枝独秀”,其他科目却不尽如人意,尤其语文成绩更是倒数。演完课本剧后,他对语文渐渐产生了兴趣,觉得不再枯燥乏味,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此后信心倍增,最后高考进入了一本。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家长更是喜出望外。
3.训练思维,培养创新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