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说话教学(一)
详细内容
摘要:保护学生表达欲望,使学生“敢”说;通过“听、读”训练,让他们“学”说;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练”说;发展思维能力,让他们“会”说。
关键词:表达欲望 听中学说 读中学说
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重理解、轻口头表达的现象,致使学生的语文素质难以平衡发展。因此,要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从小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那么。应如何加强“说话”训练呢?
一、保护学生表达欲望,使学生“敢”说
农村小学,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年级越低,回答问题越积极,课堂气氛越活跃,常常是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唯恐老师看不见而站起身来,有的甚至着急地喊起来:“老师让我说!”然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反倒发不愿发言了。这种现象,固然与学生在心理上由“自我中心”转到注意周围环境和他人评价等因素有关,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表达欲望”没有给予很好的保护。如:对“抢答者”的严厉训斥;对“误答者”的讽刺、挖苦;对“未答者”的冷淡漠视……
二、通过“听、读”训练,让他们“学”说
1.听中学说。一般人在低幼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都远远高于书面表达能力,这就是“听中学说”的成果。进入小学以后,教师应努力使孩子们的这种习惯保持下来。课堂上,教师可随时提问:“谁能重复一下老师刚才说过的话?”“前面那个同学说得非常好,谁能学说一遍?”……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听”的注意力,又有助于他们养成听仔细、听明白、听完整的良好习惯。在课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诸如“留心生活中大人们的对话”“倾听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谈”“收听新闻广播、少儿节目”等听话训练。然后,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他们学说,并给予具体指导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从小学会“倾听”,并养成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口头语言的良好习惯。
2.读中学说。语文教材是经过严格选择和组织的书面语言材料,是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典范。很多语言大师“出口成章”,就在于他的语言能够像书面语言那么准确、鲜明、生动、感人,富有思想性和逻辑性。要使学生的口头语言上一个较高的档次,还要组织他们在读中学说。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表情朗读,使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将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口头”充分表达出来。抓重点词句,抓语气,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等都是这种练习的很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