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一)
详细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出发,就几年来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创设情境,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数学教学的一些体验,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利用网络环境,让数学动起来
刚开始使用网络教学时,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不用把繁杂冗长的题目和解题过程都写在黑板上,只需在网页上展示给学生看,既详细又清晰,这样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点,也提高了课堂效率。由于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对教师而言,可以更充分地把时间用到对知识的讲解上和安排更多样的教学活动上去。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教师往往用小黑板、传统教具等作直观演示,但它缺乏动感,视觉听觉效果不佳,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让静的东西动起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了,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Flash、PowerPoint、FrontPage、Dreamweaver、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程序与数学学科相结合,使极为抽象的数学也动起来了。
二、通过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探索式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口耳相授”更有效,思维的训练更加深刻。探索式学习一般有下列几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综合、抽象、提炼──解决问题──小结感悟。在合作教室里,教师在不进行任何教学的情况下,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电脑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一组动画,一道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思索、讨论问题。可以个人独立探索,也可以小组合作。课堂上要驻留相当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然后请他们大胆阐述想法,老师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并适当引导学生,那么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数学
网络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基于学生的思维各异,可以把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的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一般为3-4人,围绕着同一问题的解决而学习。数学学习需要使用灵活的思维方式,有时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必须靠集体的智慧才能把问题解决。利用计算机的良好交互性,甚至可以使得学生在合作后仍解不出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对他们的学习更具有意义性。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新颖,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而网络交互性使小组合作的情况及时得到反馈,提高了学习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