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培养之管窥(一)
详细内容
[摘要]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培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笔者从四方面谈了自己的一孔之见:一是立足于形象,把握住意境。二是抓关键词句,解读文本。三是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四是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古典诗词 阅读鉴赏能力 培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分量。对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一方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了相关规定和要求。因此,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赋予每位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每位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怎样培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从容应对中考古诗词阅读鉴赏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立足于形象,把握住意境
诗歌的形象,就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虚构所创造出来的负载着一定的思想情感、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鉴赏诗歌中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和判断其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诗歌的意境,意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真实、可感可信,情景交融、形神兼备。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合理统一。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如元代马致远的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它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一匹瘦马,和那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的马上“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他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飘泊异乡的游子黯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