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难治性皮肤病之诊治(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皮肤病;辨证论治;慢性荨麻疹;白塞病
所谓难治性皮肤病,是指那些发病原因不明确、发病机制不清楚、病程长、反复性大、疗效又不甚理想的一类皮肤病,如银屑病、白癜风、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西医迄今尚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习惯上用王牌药――皮质类固醇,及其它免疫抑制剂。因长时间应用所发生的过多、过重的毒副反应,病人往往坚持不了,被迫中途停药。中医药治疗这些病却独显特色,并渐而成为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临床操守的技巧和灵活。
1 大胆面对 仔细探究病源
中医能治病,也能治急性病,擅长治慢性病,更能治疗现代医学感到很棘手的难治性疾病。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要坚定信念和信心,摒除缩手缩脚的畏难情绪,在辨明疾病性质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数。具体认知中的病情,不管其如何复杂,治疗难度如何大,甚或正处危急之中,明知预后不佳,将会吃力不讨好,也要做到来者不拒。否则将他们推诿于门外,为医德医风所不允许。医疗实践活动作为知识积累的源泉,必须争取众多患者的贴心支持。面对患者,既要治疗他眼前的病,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让他们相信医生,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和毅力。退一步,即使疾病康复不了,对于改善或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延长其存活时间,医生尽了力,也仍算是作为。
患者来医院就诊,等于把自己的健康与信任托付给了医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勇敢地面对他们,坚守人生定位,大胆接诊,勤于耕耘,巧于心思,精选方案,把诊疗工作做到细、做到位。医疗信誉讲实在,要让每一个前来就诊的患者拥有希望。
凡疾病的发生总有其原因。临床病证千差万别,病理变化异常复杂,详究其由来,细察其变化,却脱离不了中医掌控范围内的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郁闷之苦,以及皮肉筋脉损伤动骨之灾,致使人体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皮肤病多数是作为人体最大组织器官的一个独立疾病存在,有时也可作为人体内脏疾病在体表的一种信息提示,“内病外应”。不同的病因侵入人体会有不同的变化,根据临床所获取的资料,从其发病、病史、症状、体征方面进行审察、分析,就可以按病因学原理,推断其病变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内容,得以治病求本,以保证治病的确切性。
2 辨证论治 突出中医特色
辨证是决定立法、遣方用药的前提和依据,是中医学最具特征的核心部分,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证等,均在辨证的范围内。病有内同而外异,也有内异而外同,必须作出认真的诊治,对患者的病情加以详尽透彻、触及本质的分析,继而落定治疗方案,决不可按图索骥地绳于经典,墨守成规,套用成方。即或是同一病的反复诊治,因其个体差异,时间的不同,也可能不是简单的重复,需细心地观察。
如慢性荨麻疹,以发作性风团伴瘙痒难忍困扰着患者。如姚某系一中年女性干部,患病3年,全身性反复性起风团,多在深夜1~2时发疹,至黎明时渐次隐没,每服“开瑞坦”1片,可保两天“平安”,继而又发。根据其症状和体征所见,考虑是邪淫于里,症见于外,证属于寒邪凝滞经脉,血行受阻,拟温通经络,散寒导滞之阳和汤和益气固表之玉屏风散,合而投之。初试5剂即获效,继服10余剂,病人丢弃了开瑞坦,追访1年,未见再发病。该例说明辨证要重视个体的特异性,不同于一般的疏风解肌、清热润燥,或养血熄风类大路药的常规治法,针对发病的时间特性,投一派温热之品而见中医治疗特色。
白塞病,是以口、外生殖器溃疡和眼部病变为特征的综合征。中医根据肝脉络阴器,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等理论,结合患者全身情况,辨证为肝经湿热,脾经伏邪。初拟龙胆泻肝汤合泻脾散,泻肝胆脾胃之湿热,继以益肾活血之六味地黄丸出入为汤药,坚持3~5个月,病有较大转机。此例是根据发病部位,从经络辨证,将口、眼、外生殖器联系为一体的辨治特色。
又如,某某患闭塞性脉管炎病,病史4个余月。左足第4趾萎缩,并呈干性坏死,犹如一小段石墨笔,周边乌黑色浸润块有向上蔓延之势,静止时疼痛难忍。视其舌质淡,舌苔薄白而润,脉象沉细如丝。证属阴寒之邪痹滞经脉,气血郁遏不得通利所致,但舌脉不对证。在此,舍脉从症,即行切除左足干性坏死的第4趾,外敷温通散于患侧足背部,以缓解局部痛侯为第一要;舍症从脉,随而进服阳和汤或独活寄生汤类,一体两治,以进行整体之协调,寄望于有局部的根本改变。
再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病,一般以头面部、胸胁部及腰腹部发疹较多,簇集成群之透明水疱,伴着红斑,呈带状分布,待治疗疱疹7~10 d消失后,遗留局部的皮神经痛,留给部分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苦楚万分,疼痛严重者锤胸蹬足,头部撞墙之事也时有发生。中医中药对本后遗症的辨治,病在头面部者,给予通窍活血汤;病在胸胁部者,给予复元活血汤;病在腰腹者,给予少腹逐瘀汤。根据全身症状与体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邪毒虽已从外部进行了清理,但内蓄瘀毒,结滞于经脉之间,络道痞涩不通,不通则痛。在上述基本方中随症加减,化解郁积毒,畅通血脉。按发病部位,分体治疗,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特色。在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异中求同,认识其共性,同中求异,认识其特性,显示辨证论治的多点性、位点性,内外相应性的整体治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