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哲学>柏拉图的政治技艺论(一)

柏拉图的政治技艺论(一)

详细内容

摘要:柏拉图有关政治技艺的思想包括:政治技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中庸之道是政治技艺的基本原则;政治技艺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和完善;政治技艺是一种理念等。这些思想说明,柏拉图政治思想作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滥觞与西方主流政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与中国古代的经典政治理论是不同质的。

关键词:柏拉图 政治技艺

我国不少学者对柏拉图政治思想的评价都遵循两条路径:一是自由主义路径。他们大多以波普尔对柏拉图的批判为基础,认为柏拉图是极权主义的重要起源。(1) 另一条路径是保守主义的。其理论资源大多来自后现代主义,他们实际上是以柏拉图的思想资源批判现当代资本主义,(2) 其中有的人甚至把中国古代的经典思想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归为一类,看成拯救西方的唯一出路。总的来说,这两条路径都带有一定的急功近利色彩,因此难免存在评价的主观性,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同程度地忽略了柏拉图政治思想作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滥觞与西方主流政治思想的一致性,由此也就忽略了柏拉图政治思想与我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柏拉图政治技艺论的探讨说明,柏拉图政治理论的基本精神与西方主流政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把它与我国传统政治思想随意加以比附是不大合适的。

一 政治技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柏拉图在讨论正义概念时,说明了政治技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作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政治就必然包含分工、交换、互惠的环节。首先,政治技艺源于分工。柏拉图是现知的比较系统的分工理论的创立者,他是从分工的角度说明作为国家管理的政治技艺的必要性的。他在《理想国》中提出,正义的本质是每个人根据本性、自然,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城邦全体公民的幸福。他说,“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3)369B“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其他的人也都这样,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别种人的作用,这种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3)443C他认为人的本性可以分为金、银、铜铁三类。拥有政治技艺的统治者属于金质类。柏拉图把政治问题看成知识问题。他认为,一般人只有“意见”,只有政治家才具备必要的管理国家的“知识”;其次,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从事政治活动的闲暇。而无产者之所以不能参与政治,除了他们没有政治“知识”外 ,还因为他们没有闲暇,因此在他们越出自身工作,投身公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从中攫取自己的好处,即把政治作为谋生的职业。这必然导致腐败。(3)521B其次,政治技艺作为分工意味着交换和互惠。柏拉图提出,每种技艺都有自己的利益,但这种利益只有通过为他人服务才能获得。因为“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而只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 “没有一门科学和技艺是只顾到寻求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它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3)342CD就是说,统治者的利益必须从它为被统治者服务中获得,正如医生必须通过为病人服务获取利益一样。技艺之所以是技艺,而不是纯粹的掠夺、暴力,就在于它是尊重对象意愿的。那种不顾被统治者死活的政治,根本就不是政治,而是简单的抢劫。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把民主政治、寡头政治和专制政治都称为“非政治制度”、“党派统治”,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权力没有得到被统治者的同意,他们总是依靠某种程度的强力来维护权力”。(4)P256 柏拉图的这一思想与西方主流政治思想把政治理解为管理者与纳税人的互惠关系,从而强调政治管理的合法性基础是一致的。第三,尽管一般公民不是管理者,但统治者的政治技艺不排除他们参与政治活动。众所周知,古希腊的政治活动排除了奴隶和外邦人。但是,同样显著的是,古希腊的政治活动特别强调全体公民的参与。即“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的天性的职务。”(3)435B 由此柏拉图强调男女政治参与的平等,认为“在治理国家方面没有一件事是只有男子配担任而女人担任不了的。”因为“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只是总的来说,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3)455BE柏拉图甚至提倡用罚款来促使全体公民参加选举。(4)P168 在古希腊人看来,公民与外邦人、奴隶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后者不能参与政治活动。公民意识就是政治参与意识,没有政治参与和政治参与意识就没有公民。西方政治思想史是与发端于古希腊的强烈的公民意识分不开的。

经常有人把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成是分工思想,其实这与其说是强调分工,不如说是强调统治。因为它没有分工所必然蕴涵的交换、互惠环节;“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强调的是统治者单方面的利益。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强调的是“家天下”,强调的是暴力掠夺政治“打天下,坐天下”,强调的是垄断政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强调的是良民而不是公民,等等。这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二 中庸之道是政治技艺的基本原则

柏拉图认为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是一样的,其本质都是追求和谐和统一,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就是中庸之道。他认为,贫富的两极分化都会使人不安其位,“富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贫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3)422A贫富分化使城邦分成富人的城邦和穷人的城邦,造成分裂。他认为当时希腊人政体的频繁演变和社会动荡就是由于没有遵循中庸之道。贵族制追求荣誉,由于荣誉必然受到财富的诱惑导致它的解体;寡头制追求财富,重视财富产生两极分化和内战,从而导致解体;民主制追求自由,从而导致无政府状态,结果“无论在个人方面还是在国家方面,极端的自由其结果变成极端的奴役”;(3)564A 僭主制崇尚专制和暴力,结果也被暴力所推翻。在《政治家》中柏拉图把中庸之道的政治技艺看成是一种编织术。这一编织术比喻意味着柏拉图对政治技艺的如下理解:(1)政治技艺是一种“分”“合”艺术。编织首先要把编织材料彻底打碎,然后重新把它们编织起来。(5)P68 这一编织过程是经过多次的“分”“合”才能完成的。只有经过多次的“分”“合”,各种家族、团体才能被打碎;只有家族、团体被打碎了,公民之间不分你我,城邦才能真正巩固。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就是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之所以十分困难,也许是与中国古代政治家没有掌握好这一“编织术”有关的。(2)政治技艺的根本目的是寻求平衡和稳定。政治家是编织高手,他把好战的、谨慎的和节制的,贫的和富的,以及其它各种具有不同目的和利益的人编织起来,把荣誉原则、财富原则、自由原则、强力原则编织起来,达到中庸。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明确提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君主制和民主制的各自优点。(4)P94 而作为编织“经”“纬”主线的就是政治精英,他们对于城邦的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柏拉图认为,“政治制度的变动全都是由领导阶层的不和而引起的。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哪怕只有很少的一致,政治制度变动也是不可能的。”(3)545D 他认为编织的基本手段是教育,或者说,政治技艺主要就是教育的技艺。(3)政治技艺的本性是非生产性的。柏拉图认为编织不是一种制造新东西的生产活动,而是组合已经生产出来的东西。或者说,政治技艺属于维持性的、非生产性的技艺,它不是为了生产而存在,而是为了保存已经生产出来的东西而存在。(5)P81 应该说这与西方主流思想对政治的消极理解是一致的。政治不是直接去完成一个伟大的社会和经济工程,而是为这一工程准备条件。政治技艺不是实际的技艺,而是一种具有优先性的提供生产实际物品的工具的技艺。

值得注意的是,在柏拉图看来,政治技艺作为编织术的中庸之道并不是毫无价值标准的消极平衡。他认为编织技艺与量度技艺是分不开的。中庸之道就是“量度技艺”。柏拉图在《政治家》中提出了两种比较方法:一种是相互比较;一种是相对于“中”的标准而言的比较。他强调“较大和较小的划分不仅在于它们相互间的关系,而且在于'中'的标准的确立,……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承认,那么无论政治家还是其他任何具有实际事务知识的人的存在,都不能说是无可置疑的。”(5)P74-75 量度技艺强调比较必须有一个比较的平台和基础,即政治的共性。否定了政治共性的比较和中庸之道只能是一种权术,其目的仅在于为专制者的权力做辩护。在柏拉图看来,政治的技艺既包括政治家对特殊环境把握的智慧,更包括对政治活动本质的理解。而古希腊人对政治活动本质的理解是与人的完善和发展分不开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强调“合”和“大一统”,反对和忌讳“分”;强调“家”是“国”的基础,“治家”才能“平天下”;统治者借以维持稳定的教育是强调社会等级的“礼”和泯灭理智的“乐”,而不是人的完善和发展;中庸之道的标准是外在的“礼”,缺乏对政治活动本质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中国政治历来就有干预社会的强烈色彩,每个统治者上台都会大兴土木,动用政权的力量去建立各种“丰功伟绩”,“生产性”非常强。这些是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很不同的。